MIX 2018 [Day1-7] – gogoro 透過設計改變世界

題目:
改變世界的,讓設計不只是設計

演講者:
葉權鋒/ GOGORO 視覺設計總監

面對現代文明造成的氣候變遷、環境污染、能源危機,gogoro 的 BIG IDEA 並不僅僅是端出以電代替油的電動車而已。6 秒電池交換 Swap&Go,其背後的意義是gogoro 所創造的「共享(Share)生態」。

葉總監以簡單的動畫展示,每位 gogoro 騎士每次的換電,代表著 gogoro 不再需要生產這麼多的電池,卻可以讓每個騎士在需要的時候都能有飽滿的電力再次上路。

gogoro 在讓每個騎士擁有(Own)足以展現自己特有風格的 gogoro 的同時,也透過 gogoro 的部件(電池)的交換達成共享(Share)的目的,在擁有(Own)共享(Share)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gogoro 運用科技改變能源的使用方式,聰明的體現了智慧能源與智慧交通。

MIX 2018 [Day1-7] – gogoro 透過設計改變世界 |

在車體方面,gogoro 不甘屈於刻板中對於電動車的想像,在速度(Speed)、操控(Handling)、性能(Range)、創新方面(Innovation),追求足以比擬、甚至超越油車的表現。

在追求車體性能表現外,gogoro 的開發與設計更是特別重視是否能為車主帶來「好玩(Fun)」的感受。gogoro 注入「興奮(Excitement)」元素,希望讓人與 gogoro 的車及品牌有產生更緊密的關係、帶來更多的互動。葉總監分別從吸引(Attract)、參與(Engage)、連結(Connect)三個面向說明:

吸引(Attract)

以視覺等設計語言,打造高度的品牌識別及品牌認同,目標要讓人「0.5 秒內認出 gogoro」!例如:看到藍綠黃漸層時就會立刻想到 gogoro。

除了典型代表活力(Energy)、衝擊(Impact)的藍綠黃漸層色外,光譜相反方向延伸出的紅紫藍漸層色,則反應了每個人心中那塊「叛逆」的色彩,由此「對比」,造就了 GOGORO“S class”。

MIX 2018 [Day1-7] – gogoro 透過設計改變世界 |

參與(Engage)

  • 個性化(Individualization)

透過色彩、塗裝的變換,讓 gogoro 騎士可以像換手機殼那樣的變換車殼,打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 gogoro

  • 無限可能(Limitless potential)

隨著 gogoro2 的推出,適應不同的生活需求,讓騎士自由裝載不同的配件,展現出不同的生活型態(Life style)

  • 互動(Interactivity)

更多更真實的互動,從餐巾紙上跳出來的 gogoro 樂園,去親身的觸摸、體驗 gogoro,「未來的下一代正親身參與」

Gogoro 2

連結(Connect)

80 個感測器全面連線、同步操作,透過 app 檢視、掌握騎乘 gogoro 的各種細節資訊,例如:油門、剎車等動力輸出,甚至壓車的角度等騎乘操控。讓騎士更懂自己的 gogoro,更懂自己如何騎乘 gogoro。

透過創造更多的「與 gogoro 的互動」,提升產品黏著度,讓 gogoro 不僅僅是移動的交通工具,讓人真正「愛上」gogoro。

像是完成不同的任務才能搜集到的 gogoro「勳章」,透過遊戲化的方式,鼓勵大家探索不同的騎乘經驗,並與 gogoro 產生更深刻的連結。gogoro2 也在儀表板更加以著墨,讓儀表板就像是 gogoro 的表情 (Mood),透過儀表板所呈現的資訊及燈光效果等反應騎乘狀況,例如騎乘至高速時燈光會快速閃爍,就好像 gogoro 也感受到高速的刺激感一般。

Gogoro Badges

延伸閱讀

MIX 2018 Day1:

  1.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2. 當東方遇上西方,在設計文化上的衝擊
  3. Line 在設計跨國服務的思維
  4. USPACE 對共享經濟的想像!
  5. 打破照護模式供需市場新亮點!
  6. DBS 數位轉型之路!
  7. gogoro 透過設計改變世界

MIX 2018 Day2:

  1. AI 時代的產品設計
  2. 從人機互動到人智互動
  3. 用戶體驗於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 + 座談

相關文章

  1. Gogoro X 設計大舌頭 – 看 app 如何改善機車的使用經驗
  2. Gogoro X 設計大舌頭 – 當未來機車進入生活體驗時

Ruoling Liu
常被誤認為 PM 的 UX,持續蒐集其他角色技能中 ????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