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 2018 [Day1-1] –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MIX 已變成 UI / UX 設計師們好好充電且不能錯過的年會,不過可能因地點或時間等因素,讀者們無法親自到場學習及交流,而深感可惜。如果是這樣,那千萬別錯過大舌頭特派作者的一系列報導,內容豐富近乎逐字稿,搭配重點式的整理,相信可讓讀者如臨現場,收穫滿滿!

講者:
陳啟亮 / UiGathering 台灣使⽤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

2018 MIX 創新設計年會在三創展開,今年邁入第六年,同樣邀請了許多國內外學業界講者,為期兩天的主論壇,主要分成國際觀點、在地創新、⼈⼯智慧、社會實踐四⼤主題。

⾸先由 UiGathering 台灣使⽤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陳啟亮為整個活動揭開了序幕。陳啟亮藉由分享「2017 年年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產業與⼯作者調查報告」,說明台灣的發展現況及⾯臨的挑戰。

「使⽤者體驗設計」相關職缺在五年間增加了近 3 倍,且需求仍持續擴大,也不再僅限於資訊科技產業。但是否代表「使⽤者體驗設計」已在台灣扎根了呢?「使⽤者體驗設計」從業⼈員平均年資淺,說明著在許多領域上發展上還有待經驗的累積 ;「使用者體驗設計」⼯作者仍透過⾃學為主,缺乏系統化的學習 ; ⽽由職缺內容來看,「使用者體驗設計」的⼯作更是包羅萬象,有些僅是冠上稱號,仍執⾏與過去相同的⼯作, ⽽少數則已將「使⽤者體驗設計」內化成理念和信仰,體現在策略⾯與價值⾯上。

因此,2018 MIX論壇的內容,希望可以帶領⼤家回頭檢視⾃⼰的問題而「向下扎根」、 並且將彼此的能⼒連結起來並「向外連結」。了解在地創新,我們已經做了些什麼 ; 放眼國際發展,我們未來能夠做些什麼 ; 以及除了設計師外,還有哪些⼈其實也在做創新,⽽他們⼜是怎麼做的。

Falling In and Out and In Love with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講者:
Louis Rosenfeld / Rosenfeld Media 創辦⼈ / 資訊架構學作者

2018 MIX 開場,由 Rosenfeld Media 創辦⼈,同時也是資訊架構學的作者 – Louis Rosenfeld 擔綱上任。這本封⾯上有隻北極熊的書(台灣由O’Reilly出版),可說是被視為資訊架構領域的領航書,可⾒講者的地位。

資訊架構 無實際形體但卻遍佈在我們的⽣活當中,甚⾄可說是不可或缺。Louis Rosenfeld 在他的⼀個多⼩時的演講中,要幫助⼤家「看⾒」資訊架構在哪、資訊架構是什麼、資訊架構為何如此重要。並以⾃身的故事,說明資訊架構為什麼有趣(fall in love),⽽又為什麼變得不再有趣(fall out love),⼜該怎麼重拾對資訊架構的愛(fall back love)。

資訊(information)要比數據(data)帶了更多語意(semantic)的價值。⼈和資訊的互動是很複雜的,資訊架構可幫助我們了解⼈們需要的資訊是什麼?⼈們⼜是如何找到尋及理解資訊?這麼多的資訊中,哪些內容是屬於同⼀類的?哪些內容⼜是真正重要的? 若要簡單的說資訊架構是什麼,即透過組織、管理、 標籤等方式,幫助⼈們更容易尋找及理解資訊。

“The craft of structuring, organizing, and labeling information to make it easier to find and understand.”

資訊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的三個要素:⽤戶(user)、內容(content)、以及脈絡(context),這些構成要素會因不同專業或領域的⼈所在意以及擅長而不同,好比記者、資料專家在意內容(content); 企業家擅長掌握組織或系統的脈絡(context); ⽽⾏銷⼈員、⼼理學家更懂⽤戶需求(user)。三個要素交會的地方,就是資訊架構。Louis Rosenfeld 認為,這三個要素同時也是資訊架構師所需具備的核⼼能⼒,也能恰好說明⼀個團隊組成的能力。

MIX 2018 [Day1-1] -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

 

資訊架構基本上可分成四⼤系統:標籤(Labeling)、組織(Organization)、導覽(Navigation)、搜尋(Search)。Louis Rosenfeld 特別點出了「搜尋(search)」的重要性。當⼈們在尋找以及理解資訊時,不僅是從上而下的階層式結構,也不僅單單頭尾⼀直線的方式,⽽是不停的「搜尋」以及「與搜尋結果互動」的⼀個曲折往復的過程。在處理資訊架構時,需要深刻的去理解這樣的過程及其原因,盡可能的讓⼈們在不同資訊節點間來回時感到⾃在,可隨時停下來、離開、再回來等。挑戰如何在複雜的資訊流中,清楚的知道⾃⼰⾝處在何處、要往何處去。

“finding+understanding=iterative search, browsing, learning”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s always there.“

MIX 2018 [Day1-1] -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

 

Louis Rosenfeld 以⻄洋棋為例,不論是棋盤上的⻄洋棋、紙上的⻄洋棋、⻄洋棋 App、⻄洋棋程式碼,儘管型態、介⾯可能不同,但資訊架構⼀直都在那,他們都是⻄洋棋。呼應到跨裝置(cross-device)、響應式(responsive)設計,要讓⼈們不論從何種型態的接觸點都能流暢的獲取所需的資訊。

Louis Rosenfeld 再以 amazon 為例,⾸⾴導航列的設計,因商業版圖擴張而增加資訊量,將不再是使⽤幾個分類標籤(tab)就可以解決的。因資訊架構將確實影響⼈們是否能成功的尋找到所需資訊,amazon 透過不斷的測試與評估,找到合適的標籤、分類資訊的⽅式。對 amazon 來說,使⽤者在網站中每⼀次的挫敗與迷失,對應到的就是商業性的損失。除了⾸次接觸資訊時的導引,資訊架構在使⽤者往後每一次使⽤,也扮演更深⼀層級的重要性。例如,商品⾴⾯中所包含的資訊及其編排⽅式都展現出⼀個 content model,這些content object 及 metadata,經由使⽤者瀏覽及點擊,可以進⼀步得知哪些資訊與哪些資訊有所關聯聯,例如:喜歡這本書的⼈可能也對哪些書有興趣等,透過 metadata 所產⽣更多的 metadata,創造出更豐富的價值。

MIX 2018 [Day1-1] -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

MIX 2018 [Day1-1] -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

IA 能夠幫助各形各⾊色、不同職業的⼈們

資訊架構可以幫助梳理複雜的資訊,以更⾼、更全⾯的⾓度檢視、甚⾄創建⼀個系統。 例如,作者們透過表格等⽅式,讓資訊架構幫助他們組織故事中時間、⼈物性格、情節等的發展,說⼀場精彩絕倫倫的故事。

IA is a lens on culture

資訊架構與⽂化是密切相關的。Louis Rosenfeld 展⽰了⼀張從 google 找到的台灣夜市燒烤的照片,「覺得似乎有什麼資訊架構在裡頭…但因為沒有吃過,所以不清楚為什麼這樣安排…」,這也說明著,每個⼈在解譯、標籤資訊的⽅式會根據⾃⾝⽂化背景的不同⽽有所差異。相反的,資訊架構也可幫助我們去了解⼀個⽂化。例如,從公司組織架構,可以窺⾒其中的權力以及利害關係。

IA can be dangerous

資訊架構具有形塑⼈們認知的力量。Louis Rosenfeld 以 Google 搜尋 John wilkes booth 為例,搜尋結果副標上寫著「美國演員」,⽽非「參與林肯刺殺⾏動者」,這樣的資訊對於完全不認識 John wilkes booth 的⼈來說,就⾜以造成相當不同的結果。

IA is necessary and also ethical to do

Louis Rosenfeld 分享了過去⼀次政府網頁的專案,在嘗試優化資訊架構時所遭遇的困難,最後發現其根本原因竟是雇主故意想要隱藏這些資訊。Louis Rosenfeld 因此也呼籲設計師們應擔起設計的道德感,將事物有條理的組織化是⽣物的本能,提出適切的資訊架構也是設計師的天性。

資訊架構 可以促成企業的跨部⾨門整合、打破穀倉

Louis Rosenfeld 過去在⼤型企業擔任資訊架構顧問的期間,卻發現「組織」的問題遠大於「資訊」的問題。很多企業內部所做的「研究」,很多僅是為了片面的提供「證據」⽽已。這些存在於⼤型企業內部的資訊,由於「穀倉效應」破碎的散落在企業的各個⾓落。例如:研究單位的使用者報告、數據單位的數據分析報告、客服單位的⽤⼾回饋、公司系統的 CRM 報告等,各個單位都埋頭進⾏⾃⼰的研究、產出不同的報告,但這就好比「瞎⼦摸象」,只窺⾒⼀⾓,卻無法看⾒全局,無法得到真的洞見(insight)。這讓 Louis Rosenfeld ⼀度失去對資訊架構的熱忱。

Louis Rosenfeld 認為資訊架構可以幫助⼤型企業「打破穀倉」,讓部門間能互通有無,把數據性與敘述性的資料結合起來,才能看見原本看不見的,把公司的⽬標與使⽤者的目標串連起來,才能把洞見帶回決策中⼼,真正的把數據(data)、研究(research)、執⾏(operation)放在⼀塊,才有機會創造真正的價值。

MIX 2018 [Day1-1] -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

MIX 2018 [Day1-1] -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

資訊架構可助延續研究的價值

以 We Work 的 “Polaris”為例,透過標籤、分類等資訊架構的⽅法,將組織內部在不同時間點、對於不同議題、由不同單位所執⾏的研究妥善的保存下來(包含 content object 和 meta data),並在未來很容易被查找。由此⼀來,這些研究的結果才有更多機會再度被利⽤,研究的價值也得以延續。避免長期累積的研究成果輕易的被遺忘, 導致無法貫徹,最後淪落為研究的奴隸。畢竟,研究的根本是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 找到洞見。

MIX 2018 [Day1-1] -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

資訊架構學可以幫助實務(operation)

除此之外,像是 Shopify、Adele,也透過建立 Design system pattern,讓設計規範、元件等資訊很容易被查找,並且重複的被使用。就如同 DevOps 的概念,來幫助我們設計(DesignOps)、研究(ResearchOps)、洞見(InsightOps)可以更有效地落實在實務當中。

DevOps 簡⽽言之,就是 Development + Operations ,也就是開發與維運。但⼤部分的⽂章都會 說是「開發」「測試」「維運」三者的結合。

There’s no AI without IA

⽽在⾯對新⼀代⼈工智慧時代的來襲,⾯對有些⼈質疑未來「資訊架構」的重要性將不復存在,Louis Rosenfeld 反⽽認為,資訊架構(IA)與⼈工智慧(AI)應是相輔相成的, 甚⾄⼈工智慧的發展還需借助資訊架構中所學習和累積到的經驗,才能以更貼近⼈們。
理理解資訊的⽅方式開啟未來來的對話。

MIX 2018 [Day1-1] -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

資訊架構就在各種⽇常中

Louis Rosenfeld 分享他在⾃⼰的書的最前面加入了「常見問與答(FAQ)」,不僅為⼀些頻繁出現的問題提供了解答,更可為讀者在正式開始閱讀內⽂前,成功的給予讀者⼀個⼤略的導覽。

最後,Louis Rosenfeld 再次強調資訊架構不只是跟網站或者資訊科技有關,⽽是存在於我們⽣活各個⾓落中,且影響著你我的⽣活。尤其在科技發展迅速的同時,也將有更多問題相應⽽⽣,⿎勵⼤家勇敢的去探索並將其視為⼰任,借助資訊架構的⼒量讓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延伸閱讀

MIX 2018 Day1:

  1.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2. 當東方遇上西方,在設計文化上的衝擊
  3. Line 在設計跨國服務的思維
  4. USPACE 對共享經濟的想像!
  5. 打破照護模式供需市場新亮點!
  6. DBS 數位轉型之路!
  7. gogoro透過設計改變世界

MIX 2018 Day2:

  1. AI 時代的產品設計
  2. 從人機互動到人智互動
  3. 用戶體驗於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 + 座談

 

Ruoling Liu
常被誤認為PM的UX,持續蒐集其他角色技能中????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