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之都 非選美,而是利用設計思維展現創新,進行城市改造

在「TRANS 從零到醫 - 跨域 x 生醫 x 創新」論壇中,由眾多講者談述 設計之都 、設計思考的教育應用,及設計與生醫新創的跨領域實例。由分享內容裡,我們得知 “設計創新” 看似很專業的詞彙,應該要讓它的思維更加普及應用,因為它就是眾多微革命的核心價值,更是日後社會改造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此外,論壇中也告訴我們當設計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時,更催生出改善現況的契機!

設計創新新思維:由生活、教育到社會的翻轉革命

「你認為設計能改變世界嗎?」

 

世界 設計之都 不是選美,而是選出有潛力用設計改變的城市

設計之都

 

世界設計之都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ICSID)所發起的全球性活動,雀屏中選的城市必須在多元面向的發展上,利用設計思維展現創新的應用,並以此案例引領其它城市進行改造。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指出,作為 2016 世界設計之都,臺北不能只是舉辦一次性華而不實的大型活動,而必須以開創未來為核心價值來實踐設計之都的理念。

吳漢中認為設計師其實也可以稱為社會計劃師,他的願景是從捷運到菜市場,都能加入設計的元素。讓設計成為橋樑,重新回到人與故事為核心的城市思考。在 2016 世界設計之都活動中,聶永真與傳統市集的小招牌製造所、人生百味街友服裝秀(註二),都是相當生活化的設計案例。另外,還有還路於民的候車亭、替使用者思考的清潔隊服、改造罐頭公園…等,都是設計與社會互動的案例。

 

2016 台北 設計之都 城市改造流程 城市改造流程(Photo Credit:吳漢中)

 

簡單來說,設計不該是空泛的名詞,而是能實際解決問題的動詞。吳漢中期許臺北能以 2016 世界設計之都為改變起點,將設計界與社會整合,建立跨專業領域的合作,重新定位臺灣在全球城市的角色。

 

設計思考引領教育創新

設計思考引領教育創新 論壇

 

要將歐美行之有年的開放式創新教育於嚴謹的東亞地區推廣是相當不容易的任務。然而近年萌生的危機,卻反而成了觸發轉機的關鍵。

東京大學 i-school 創辦人 Hideyuki Horii 提到日本 2009 年的經濟危機,使他意識到如果只培養單一專業而沒有創新思維,將難以適應節奏快速、繁複多變的未來。因此他創立 No credits, no degrees! 為特色的 i-school,以設計工作坊的形式打破學分與學系的限制,讓學生對自我學習負責,並培養團隊合作軟實力。Horii 期許 i-school 能推動政府、企業人士與學生共同合作專案,讓創新不只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可以發揮影響力的動詞。

臺大智活中心主任劉佩玲則是以培育球隊來比擬教育體制,當所有第一名都湊在一起,就能組成所向披靡的球隊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除了需要專業領域的知識,還有隱性的軟實力需要培養,包括合作默契、溝通技巧、領導力。因此,臺大 Design Innovation 的課程便應運而生。

Design Innovation 除了傳授基礎知識、教導設計創新(如:使用者研究、商業模式、prototype 開發)之外,也給予學生實作經驗,導入企業實際的創新設計案例,例如與六福村合作,學習如何包裝設計旅遊體驗;與臺大醫院合作,透過觀察癌症病患就醫經驗,進而啟發如何改善患者的不便。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教授詹魁元則是提到「創意」似乎總在長大的過程中,隨著學習更多專業而漸漸消失。因此詹魁元希望能藉由跨領域的合作,找回遺失的創意,並以親手設計的實作體驗,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如以鑽牙機為出發點,考慮是否能加入舒緩情緒的音樂,讓看牙齒不再是一件令人畏懼的事。詹魁元說:「以自身專業為基礎,再加上創新設計的學習,就能擴大應用到更多的層面。」

 

設計與使用者經驗對生醫新創的契機

隨著爆炸性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醫療照護的品質屢屢被給予高標準的要求,以人為本的設計成了醫護改造的契機。在產品使用經驗中,臺灣大學智活中心副主任陳俊杉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透過人、工具、環境、訊息、服務五大元素,能用來探索使用者的主觀經驗,並結合科技提出創新構想,進行智慧化改善為實際案例,如:將核磁共振攝影( MRI )儀器彩繪成海底隧道,降低兒童進行檢測時的恐懼。

以人為本( HCD )的設計成了醫護改造的契機

 

然而陳俊杉認為要有良好的生醫新創產品和服務,仍不可避免於當地進行快速市場驗證,然而在追求快速之外,也要深入市場去調整。而這也是他一直強調的經驗、技術及商業要共同進行,千萬不要被時下的商業模式所限制,要一直不斷地進行嘗試,才能驗證出最佳的使用者體驗經驗。

 

5% Design Action logo

5% Design Action 創辦人楊振甫則是認為設計的存在,能重新賦予產品及服務不同的意義。然而社會創新不只仰賴設計思考,更需要付諸行動。因此楊振甫創辦了 5% Design Action,鼓勵各方專業及設計人才加入此平台,投入每日 5% 的時間,針對特定議題進行發想,用自己的所長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目前 5% Design Action 已有超過四千位專業志工加入,以長者的健康促進、健康資訊管理及失智症照護為例,5% Design Action 已經透過社會創新設計,將議題聚焦於了解照護者需求與痛點,以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目前短期目標在於降低勞心勞力之成本與時間支出。楊振甫期許設計不只是改變,而是能驅動長照產業進行突破式變革。

5% Design Action 社會創新設計流程 社會創新設計流程(Photo Credit:楊振甫)

 

  • 註一:臺大智活中心全名為「臺灣大學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
  • 註二:小招牌製造所,嘗試各式材質與款式,以小而美取勝,臺灣首次組成招牌設計團隊,用設計改變街道 ; 人生百味街友服裝秀,衣服是建立自我認同的來源,是融入社會指標,參加者們走上剝皮寮的伸展台,使得平凡的二手衣物,在街友、居民與遊客穿插的步伐之間重獲新生。

 

作者:

H. Spectrum 是臺灣第一個專注在 “健康、醫療、生技” 等領域的生醫青年創業翻轉平台,旨在培育新世代的生醫青年創業家,並舉辦臺灣原生論壇 TRANS,打造新創人才的國際舞台,連結亞洲的生醫創業生態圈! – 褚霈貞、蔡汶芳、吳婷雅 撰文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