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設計視野 – MIX 2019 Day 1)的心得,這篇的主題環繞在最近很夯的數位金融(FinTech)上,其中講者包含了 COBINHOOD 產品長 – 游鈞為、政大金融科技監理創新實驗室 執行長 – 臧正運。FinTech 是一個趨勢潮流,將會衝擊、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也因為正在發酵中,總總可能性十分的大,身為設計師的我們更應該好好了解,運用我們的想像力,試著改變這世界吧!
游鈞為 / COBINHOOD 產品長
下午場數位金融單元由 COBINHOOD 產品長 Richard 打頭陣。Richard 首先介紹了什麼是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COBINHOOD 目前主要的產品一個是貨幣交易所,另外也推出了虛擬貨幣的金融商品(目前在台灣不能交易)。加密貨幣交易所和其商業模式本身解決的是貨幣流動性的問題 ; 而虛擬貨幣的金融商品部分,則是依據交易量和交易頻率去劃分使用者族群,制定不同的商品策略,並透過零元手續費讓用戶利益最大化。
Richard 也說明了 COBINHOOD 的幾個推動虛擬貨幣商品的手法:
比特幣的價格由膨脹期到泡沫化谷底期,而 Richart 也樂觀覺得目前虛擬貨幣正在和緩的爬升期中,代表著市場回復理性,已經有更多人持有了加密貨幣,所以虛擬貨幣的下一步就是拿來花(也就是落地運用)。
區塊鏈有各種應用場景,包括物聯網、金融科技、身份識別、供應鏈等等,但這些區塊鏈衍生應用要落地普及仍有幾個阻礙需跨越:
Richart 也提及,私鑰是存取資產的關鍵,在去中心化世界裡所有存取、操作都需要私鑰簽章,是資產自主的關鍵。但去中心化也代表著需要自治與託管的平衡,由於『出問題找不到負責人』,同時密碼學的『地址』無法記憶,也因此產生了中心化的私鑰託管需求,所以區塊鏈的未來將是同時憑藉著中心化(以使用者的『利』出發)與去中心化(回歸體驗,才能落地)交錯而生。
臧正運 / 政大金融科技監理創新實驗室 執行長
開頭臧老師提到 Fintech 給設計師的考驗就是如何在高度限制的環境下做設計,同時也考驗著法律監理制度的設計,『法律監理制度也可以設計,且更需要設計』,畢竟在這個領域裡有著滿滿使用者痛點,少少的設計師。
金融體系是:集體記憶、社會信任與資源配置。
臧老師以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雅浦島)島民以石頭當貨幣為例,這些石頭即便是存放在別人家的院子,或是沉入海裡了,依然可作為貨幣使用,說明了金融體系的基礎建立在人與人的信任上。
把金融監理體制比喻成一幢建築,以『監理原則與標準』為基底,『監理模式與策略』為樑柱,負載著『監理目標』與更頂端的『對於金融體制的想像』,構成金融監管體制建築,而『法治資源』上的設計就是能夠以不同的格局、建材和工法去構築金融監理制度之處。
容錯空間是 Fintech 創新的難題,但監理沙盒(暫時的特許,英國先提出的制度)的存在,讓過去無機會成形的金融創新商品或服務得以面世。目前台灣試行的是凱基銀行與中華電信的監理沙盒實驗(以中華電信的客戶開凱基戶頭), 但千分之四的容錯空間,一旦有少數幾個人頭帳戶可能就會導致實驗的失敗。 由於創新實驗的使用成本高、監理資源有限、風險容忍度低及生態營造者少,使得監理沙盒在金融普惠和金融穩定之間拉扯。為此政大金融科技監理創新實驗室推出了監理沙河模擬器,模擬監理沙盒的審查,讓各創新實驗正式向官方提出監理沙河企劃前,能有檢視並修改企劃的機會。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