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中,造型簡潔似乎是最高原則,但適時加上一點小巧思的造型,對產品則是加分的。今天早上,上班經過了隔壁辦公室,發現門口多了一個可愛的門鈴。這個門鈴有什麼特別呢?為何為了 “她” 寫一篇 Blog 呢?因為 “她” 令我想起了大學時代的回憶 — 產品語意 (Product Semantics)。大家就先看看 “她” 的真面目吧!


今日女主角

 

沒錯,就是 ,一個鈴噹造型的門鈴。今天如果這裝置不在門旁,你是否可猜出它的功用呢?(見下圖)

不同造型的門鈴

 

鈴噹造型會令人聯想到門鈴,你也就會知道她可能是一個門鈴;而右圖則較難與門鈴產生聯想,你可能會想到她也許是一個電燈、自動門等相關電器的開關,如此一來,就無法快速地在使用者心中產生共鳴,造成使用者遲疑、挫敗感。在 “人 – 機” 互動的過程中,如何增加互動、體驗,值得我們好好深思(可參考 體驗地圖與使用者體驗旅程)。

記得產品語意學中有段說明:

透過對產品使用環境和如何使產品發揮作用之處,所深入探討而建立產品的溝通性質,以助於使用者充分了解產品的特性與功用。亦即設計師藉著產品語意學,以掀起高科技的神秘面紗,改善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作用(Interaction),且增進自我表達的機會。是以種嚴謹探討人類與產品互動作用產生的意義之學問。

 

然而,常常有些產品為了追求外觀簡潔,在造型上的拿捏太過精簡,造成使用者完全無法聯想到產品本身的功能。如此一來,不論設計師、品牌多麼有名,這類產品仍是一件不成熟的作品。(現在有許多平面作品也遇到這個問題,例如 icon 太抽象而無法理解其功能。)

 

結論:

身為設計師,必須考慮使用者,包含族群、環境、共同記憶、文化…等,這些都可以增加使用者與產品的互動,也增加了產品的生命力。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大舌頭總編輯

喜愛藝術的浪漫卻又執著於理性的思考,常常把自己逼到令人無法理解的老胡同。最近專注於數據觀察與設計思維的交互驗證,期待兩者之間的激情火花。

Share
Published by
大舌頭總編輯

Recent Posts

《UX 互動設計聖經》:深入探索 UX 設計核心原則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使用者體驗(U...

3 個月 ago

2025 八耐舜子手繪明信片日曆

每一年的年底,都是嘖嘖日曆大噴...

5 個月 ago

海外留學生使用 VPN 的好處

畢業季的來臨,有些人選擇直接就...

11 個月 ago

AI 協助繪製 LINE 貼圖,5分鐘內搞定?

現今社交通訊軟體已經成為人們生...

2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