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者體驗 的設計考量中,用字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此篇文章中,作者描述在 Dropbox 團隊中,如何透過數據資料來設計產品用字,並分享了許多工具與方法:
用字是一種藝術,因為文字能讓人們笑、感動甚至激勵我們做有意義的事。但是它同時也跟科學有關,我們可利用資料累積的資訊數據協助選字,及讓我們可更客觀的思考。
身為 Dropbox 的 UX,我們的目標就是確保每個用字都有意義且合宜。錯誤的用字可能會造成不好的使用者體驗;一個不明確的按鈕文字或陌生的名詞會讓使用者感到挫折。為了確保能使用正確的文字,我們藉由以下幾項不同的工具與技術來協助我們。
如果你正在決定要用哪個用字或詞,並且你也不知道哪個比較好,這時候你可以嘗試使用 Google Trends。
譬如下例:
只要在網站中輸入這些字或詞(用逗號分開),Google Trends 則會比較這群字詞被使用的頻率。另外,檢索結果也會自動找出一些句子,例如 “facebook log in” 或 “can’t sign in.” 等。
我們馬上來看看 Google Trends 檢索上述範例的結果:
看來 “sign in” 在數據上勝出,這代表人們較常使用這個字詞來表示登入。如果你想要讓用字更貼近使用者的預期, “sign in” 應該就是較好的選擇。
–
在 Dropbox 中,我們發現 “版本紀錄” 的功能描述用了不同的詞彙,如下:
我們想要修改這些字詞來維持一致性,但不太確定哪個用詞好。我們有一些考慮的名單,不過還是讓 Google Trends 的數據來引領我們判斷。
Google Trends 告訴我們,人們較常檢索 “version history” ,這也是最後應用這個詞於產品的主因。
Ngram Viewer 類似 Google Trends 提供的服務,但主要是檢索出版的書籍與 scanned by Google 的內容。你可以透過這些資料,來找出針對你的語言哪個字詞較常被使用。
Dropbox 最近在 iOS 上推出一款 “簽名功能” 的工具 app。在我們還未調整之前,介面上有段提示文字 “Sign Your Signature” 。
我們都知道 “sign your signature” 聽起來有點怪,但是 “怪” 不能作為換掉它的原因,那我們該如何說服團隊來換掉它?
我們透過 Ngram Viewer 的服務,來比較了 “sign your signature” 和 “sign your name.” 兩個表達方式。最後的結果顯示:“sign your signature” 並不常被使用,當我們向團隊展示了數據,他們立馬改為 “Sign your name.”。
過去,語言專家發明了一些工具來量測人們對用字的理解度,並為你的用字評分。例如, 你的分數 8 即代表美國八年級生可以了解你的用字。
我把之前在 Medium 上寫的文章(How to design words)來進行其中一項測試(Readability-Score.com),數據如下:
數據中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資訊,如:
你可以用以下的工具來對你的文字進行測試,甚至能提供些許建議讓你的文字更具可讀性。
如何替你的新功能命名呢?哪個價值是你應該傳達的?諸如這些問題,調查研究的方法將可以協助你判斷。基本上,許多調查的工具都具備篩選受測者的功能,所以你可以輕易的得到這些用戶的回饋。
以下幾個工具都是相當好用的線上調查服務:
前陣子,Dropbox 為了瞭解 “使用產品帶來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而進行調查。大部分的人提到 “access(存取)” ,即一種能在任一裝置讀取你的檔案。根據這個結果,我們在 landing page 的設計上,就應用了許多與 “access” 有關的優勢且專注於傳達它。
User studies 能得到相當具有價值的回饋。通常典型的 user study 都會這樣操作:讓數個受測者閱讀你的文字或直接使用產品,接著你可問一些問題,並從中發現問題。
最近,我們測試一個新的操作流程,其中有個步驟這樣寫著:
Select “Remove local copy” to save space.
我們請受測的使用者嘗試這個功能,大部分的受測者花了相當久的時間來理解,甚至覺得它不具功能性。所以我們將句子的順序顛倒:
Save space by selecting “Remove local copy.”
改過之後,受測者更快的能夠告知他們正在使用什麼功能,因此最後我們也調整了用字。這樣的結果告訴了我們,依靠直覺而不確定成效時,不如進行一場實驗。而這個邏輯也試用於其他設計決策。
當你做決策時,數據能提供你具體的判斷依據,但不代表你必須如機械般地寫作,文字中還是需要保有一點感性的成分在裡頭。
就以我的觀點,首先你還是得順從直覺,用心來撰寫。之後再用資料數據來精煉你的用字。撰寫須結合藝術與科學,就如此段標題 “用心寫,用數據編輯” ,你的成品將結合美學與傳達力。
數據提供你撰字的信心,也讓你的用字正確合宜!
本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翻譯自:Design words with data by John Saito,原文出處 medium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