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UX 論壇讓世界專業女性設計師與台灣 UXer 互相交流!(下)

讀完 TalkUX 論壇心得的上集後,是不是迫不及待想繼續看下集。大舌頭常駐作者 Ellie 繼續努力,終於將下集產出囉!內容真的很精彩,希望讀者們會喜歡!

My Uber Journey

Amy Chong / Senior UX Researcher at Strava

Amy Chong 曾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工業設計、人因工程、商業與策略。過去在 Airbnb、Uber 擔任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現則服務於 Starva,是一個以單車和跑步為主的龐大社群。她提到這三個工作經驗裡的共同特性都是 Community 社群,而且是「國際性」的龐大社群。如何在跨國服務裡進行 field research 田野調查 (實地進行考察與研究)?

在國與國、文化與文化之間,目標使用者所處在的交通環境就存在諸多岐異。因此研究員必須親自進入不同國家的實際場域,確保自己有訪問到市區與郊區的人。Amy 針對跨國的使用者研究提供幾項注意事項:

  • 以 Lean 小組的精神在各地運作,快速反應
  • 去當地進行使用者研究的時候,要找當地小組的人作為 local guide
  • 每天都進行分析並整合匯報給沒一起出差的同專案成員,維持共感
  • 保持彈性,要有隨時移動陣地的準備
  • 保留時程改變的彈性。Amy 出差時甚至遇過當地居民正在進行抗議活動
  • 能應付總部突然延伸的測試需求,即便時間很少,也盡量搜集當地人的意見回來
  • 在出差前記得預先演練

 

跨文化工作模式,與 UX 在不同區域間的差異

Panel Discussion / Eva Huang [UX 顧問, 前阿里巴巴], Jenny Shen [獨立設計師], Eriko Toda [CEO at HappyCom]

討論1: 各國在產品開發上的文化差異?

各國使用者對於什麼樣叫做好的產品體驗有所差異,像德國使用者,很關注細節,也注重精確,所以提供給德國使用者的資訊量很可能會是給美國使用者的兩倍。中國市場上打的是資金戰,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是政策,可能一個政策下來,你原本提供的服務就要完全停止。

討論2: 在你們的公司 / 工作中如何運營 UX (團隊)?

鼓勵各個團隊成員多參加像 talkUX 這樣的活動,主管開放的態度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面對國外的客戶時,對方公司往往是比較扁平的組織結構,你可以很直接地跟對方決策層作討論,挑戰他們的觀點。在中國的 UX 團隊,總是在跟時間賽跑,擁抱變化,也要積極去認識中國的文化,認識中國朋友、觀察他們的行為,這樣才能將中國的 UX 觀點呈現在產品專案裡。

討論3: 如何在跨文化的工作環境中取得成功?

重視合作,要勇敢地多多「發聲」。嘗試地去將你發現的任何議題與想法「講出來、提出來」。大家都會很感謝也很喜歡這樣的資訊。異地工作時,一開始會容易慌張,要回想自己是誰,什麼是只有自己才能夠提供的特殊價值?然後記得結交當地的朋友,這是了解當地潛規則的最快方式。

主持人特別提及:講出來很重要,就像不同文化裡表達同意的動作不一定都是「點頭」。

討論4: UXer 的職涯進程

勇敢向前,並作嘗試,不要害怕認錯。
你不要求的話,你永遠不會得到 (You don’t get what you don’t ask for.)。

 

talkUX

How Agile Saved My Design Team from Disaster

Elayna Spratley / Product Designer at IBM Design

Elayna 學過大眾傳播、廣告製作、視覺設計。目前正在 IBM Watson 教育團隊,致力於建造 Watson 教室,讓從事 12 年級的教育工作者能夠為學生設計客製化的教學空間。

Elayna 引用了有名的 Conway’s Law 康威定理:
Products tend to reflect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organization that produces them.

因此,Elayna 認為要做出好的產品,必須將自己團隊運作時的問題先解決。她一開始先去訪問專案團隊成員,有成員說:現有專案運作方式不像是合作,很像是將問題扔過牆就就不管了的感覺。而且人們會傾向在自己心中排定事情的優先順序,導致彼此目標不一致。製作文件的時間過長,而等待回應的時間也過久。

Elayna 認為導入 Agile (敏捷) 到專案開發中,最重要的是幫助團隊建立 “Structure”,一種運作的結構,幫助彼此協調跟進、強化可預測性、也提高產品品質。

但她提到不要強迫將整個敏捷規則套用到團隊裡,要取用適合的部分,重要的是有達成敏捷方法裡每個階段要得到的資訊。(Elayna 提到完整的敏捷她用大寫 Agile,被修正過較彈性的用小寫 agile,因此後面大小寫是尊重原講者的寫法)

以下是 Elayna 提供的 agile tips:

Going agile tip #1: Values Exercise

所有專案團隊成員一起討論彼此相信的價值,用便利貼貼出來討論、投票。讓大家產生一致的信念。即便每個人有不同的專業,看事情有不同的角度,但至少可以確保彼此有同樣的基底。

Elayna 的團隊價值是:尊重、信任、勇氣、開放。總是尊重且聆聽團隊成員彼此想說的話,相信彼此,有勇氣在覺得事情怪怪的時候提出疑問,且團隊中要維持開放、資訊透明。

Going agile tip #2: Draft Principles

建立 statements,這個步驟可以更明確的引導成員們的做事行為。像是「個人(責任感) 與互動 (溝通)」比「流程和工具」重要。「可運作的產品」比「詳盡的文件」重要。「與客戶共創」比「合約協商」重要。「回應變化」比「遵循規則」重要。這些訂定出的規則要放在顯眼之處,不管是貼出來還是放在網頁上,要確保所有的專案成員都可以隨時看到。

Going agile tip #3: Choose Practices

選擇專案,並以定義出的價值和規則為基底好好練習。Elayna 的團隊從 Product backlog 開始,也就是這個產品的故事 (你也可以理解成這個產品可以幫助使用者完成什麼事情、達成什麼目標)。

她建議這些故事必須做超過一次以上的優先順序排列,因為你可能每週都有產生新的想法,記得常去審視故事之間的優先順序。

接著進行 Sprint planning,將優先級較高的故事拿出來,拆解並指派成員執行。在這個步驟可以加入 story sizing 的定義,這是為了幫 story 產生一種相對上的「量感」,所以當成員聽到這是量感 1 的故事就會知道是小任務,量感是 8 就會了解將要花費的心力與時間。

接著就開始了 Sprint,一個 Sprint 就是團隊衝刺完成一組故事的時間 (可以想成一個回合),不同專案裡,這個 sprint 的時間不一定會相同,Elayna 的團隊一開始嘗試了三週一個 sprint,結果團隊成員感覺到時間好像拉太長了,失去了節奏感。因此就改為兩週一個 sprint。

在這過程中,每天也會有一次快速的「站立會議」,用意是跟你的團隊成員見見面,描述昨日做了什麼,今日準備如何,和有無遇到問題。不過 Elayna 的團隊成員太愛彼此了,導致這個會議很歡樂的拉長將近一個小時。因此他們改至 Slack (團隊開發溝通工具) 上面完成這個會議,好處是 Slack 上還保留了討論紀錄。

兩週後進行 Sprint Review,讓大家都齊聚一堂,觀看不同成員在這個 sprint 完成的故事,並給予回饋。接著是 Sprint Retrospective,回顧整個 agile 的運作流程與結構,看是否有要修正之處。因此,每個 sprint 會一次比一次更順暢。最後是 Deliver,正式的將完成的事項與進展發佈。

Going agile tip #4: Define your process

根據前面的練習,審視團隊運作狀況,定義屬於你們團隊的 agile 流程。

Elayna 認為將 Agile 導入團隊能帶來很多好處,讓工程師更早加入設計流程,避免設計師忙了很久的點子,在技術上卻是毫不可行的。也讓 PM 可以更快地向客戶匯報專案狀況。更重要的是,團隊成員對彼此有了「更正確」的期待。

 

TalkUX 論壇讓世界專業女性設計師與台灣 UXer 互相交流!(下) |

Design for Hillary and how to find meaningful work

Suelyn Yu / Product Manager & Designer at Informed K12

Suelyn 曾在 TU Eindhoven 學習互動設計,後來又去學習機械工程與設計。在 IDEO, Travelmuse, Nokia, Frog Design 當過設計實習。兩三年前 Suelyn 在一場演講上聽到一位設計師分享他在 Obama 競選活動中擔任的角色與事蹟。她想:什麼?原來一個競選活動中,是有設計師角色的!當時 Suelyn 就在網路上寄出了她的履歷,然後等了很久都沒有回音。於是她上了 Linkedin 搜尋所有跟 Hillary 競選團隊有關的人士,嘗試聯繫,並送出了 25 份邀請,建議對方向競選團隊來舉薦自己。最後 Suelyn 接到面試通知,對方說:有十幾個人都向我推薦了妳。當然,最後拿到了工作,一週後就飛到了紐約開始競選活動。

競選活動的設計目標不像是一般的產品開發,沒有產品也不是志在賣錢。競選的目標是:為 Hillary 得到足夠的選票,當上總統。當時距離大選當天只剩下 100 天,Suelyn 必須策劃一連串小至兩週內就要推出的活動,長則至一個月。

Suelyn 分享了 Ladder of Engagement 參與階梯:
觀察者 —> 投票者 —> 捐獻者 —> 志願者 —> 組織者

(筆者在這邊小小解釋下美國投票的規則,不是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直接投票,你必須先查閱是否符合當地的投票資格,然後登記投票,查閱你的投票地點,然後你可以選擇要在截止日前投票,或是當天才要投票。) 為了確保可以提醒所有「觀察者」都要在對的時間跟地點投下關鍵票數,轉化成為「投票者、捐獻者」,Suelyn 為自己設立了一天一個 prototype 的挑戰來幫助團隊快速找到要實行的方案。每天早上她選擇一個待達成目標,運用 Sketch 和 Invision 將點子可視化,並 “slacked” 丟給全團隊觀看,收取回饋。約有半數點子最後都有推到市場上。

其中一個例子是 Trump 與 Hillary 的第一場直播辯論。有很大的推測是 Trump 會在辯論會上直接說謊,因此 Hillary 競選團隊事先準備好所有 Trump 說過的話和事實的資料庫。只要 Trump 一說謊,技術團隊會迅速地將真實資訊傳遞到首頁上,所有的使用者可以利用 emoji 與之互動。使用者還可以分享相關畫面,分享出去的畫面也是團隊事先就設計好的。這個實時的資訊畫面也有兼顧 Responsive 的網頁設計,讓手機用戶也能方便追蹤。

針對捐獻,她們設計了漂亮的一鍵完成捐獻介面。除了個人捐獻,更加入了小小的競賽元素。設計出更方便的分享機制,來幫助親 Hillary 的自主捐獻者可以更容易地鼓勵朋友們加入捐獻。並將這些 Credits 計算到自主捐獻者的身上,因此捐獻者可以看到自己對整個競選團隊奉獻了多少數字,帶來多少影響。

在社群媒體上,大頭照一直是一個很強烈的意識傳遞工具。Suelyn 團隊也製作了一個可客製動態大頭貼的網頁,使用者可選擇自己的照片,搭配想要的字體與 Trump 講過的話,與這句話帶來的後果為何。動畫最後呈現的是 iwillvote.com 的投票網址。

還有好幾個例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演講者的文章:http://www.suelynyu.com/hillary-for-america/

競選活動結束後,Suelyn 休息了一陣子,思考自己的下一步。Hillary 落選時公開說:Never stop believing that fighting for what’s right is worth it. 永遠不要停止相信:爭取正確的價值是值得的。Suelyn 想到:什麼事對妳來說是重要的?為什麼?她覺得設計是存在於每個決定裡的,這些決定影響我們活在怎樣的未來裡。於是她又問自己:什麼樣的未來是你想身存其中的?她想要參與永續與乾淨的能源、公民與政府服務、與教育。所以 Suelyn 投入了目前的單位:Informed K12,一個致力於協助教育工作者將紙上作業轉為數位化的機構,讓教育工作者能更有效率的經營教育事業。

回到最一開始的 Ladder of Engagement,Suelyn 想請大家想想什麼事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你/妳現在在這件事裡的參與位置在哪一層呢?未來,你/妳會想前進到哪一層?

 

今日的決定造就未來的自己

這次的主題演講有十場,再加上其他品質也相當不錯的 panel discussion 和 sponser talk,內容與國際接軌且不落俗套。大多講者皆談到相當核心的執行過程,從演講者的學習背景、工作經驗,搭配專案中的描述,還可以進一步觀察「她」多年的內心轉折或思考脈絡。筆者自己對於台北的 LtUX 團隊如何能確保演講內容的品質與掌握講者的速度感到佩服。

此外,兩日的內容相互呼應,好幾位演講者也明確地對所有的 UXer 傳遞了強烈訊息:要有勇氣去堅持、去提問、去發聲、去傳遞妳在意的價值跟妳自己的價值,保持開放且彈性的心,擁抱變化與未來。每個今日的決定,都是在設計未來的自己。

更多的現場演講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talkux1/videos/

 

延伸閱讀

TalkUX 論壇讓世界專業女性設計師與台灣 UXer 互相交流!(上)

 

Ellie Hou
相信設計是為了讓社會更好而存在。喜歡思考事情背後的格局與脈絡,利用大量閱讀與生活體驗來豐富想法的廣與深。認為使用者經驗是一種處世哲學,落實於生活也能為自己帶來昇華。分享與聆聽是絕對的良性循環,貢獻於社會則是最終的自我實現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