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 2018 [Day2-4] – 最終篇,設計師的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共三篇)
筆記手:Edda Yang

我們可以設計出先進的科技產品,也可以藉由設計去解決、去改變與我們最貼近的問題,當我們發覺到問題時,該如何收集資料、制定計劃、實際執行呢?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又會遇到哪些問題?講者們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引領我們更深入了解該如何以「設計」完成社會實踐。

1.公共空間中的未來學習體驗

李盛弘 / 重新暢想 上海圖書館 創 · 新空間

講者在復旦大學上海圖書館的創 · 新空間教授設計課程,創新空間的定位是「讓各類創客、極客、設計師或其他專業工作者與普通讀者能在創新空間交流心得、找尋靈感、展現作品」,然而目前的空間配置似乎還無法完全達到這個目標。

講者便與同學們一起著手進行創新空間的再造,訪談了圖書館管理者、館員與讀者,發現不同對象對於創新空間的期待與想像是完全不同的:對於管理者而言,希望創新空間能夠做出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讀者;對館員而言,他們期許能在創新空間協助讀者學習,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而在讀者的預想裡,希望創新空間是一個適合學習與激發靈感的環境。

講者根據這個調研結果,針對不同的需求進行空間規劃,所謂的空間規劃,並不是單單只是擺放設備,而是去思考如何藉由環境的配置調節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設計者在規劃時必須時時謹記“Design with care”,因為設計者在不在乎使用者或是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會很直接地體現在成品之中,但光「在乎」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實際付諸行動,“Doing”是整個過程中不能遺漏的階段,在「做」的時候,請保持初心,盡可能發揮設計的最大價值,Be a cultural shaper!

2.「為明日的社會,設計吧!」

楊振甫 / 一場以 Social Design 為題的奧運會

一直以來,有許多的社會問題不斷重複發生,講者拋出一個新的想法,認為這些問題之所以無法完全解決可能不是基於資源不足的原因,而是組織間有太多不同背景與專業的人員,即使NPO組織還是存在競爭性,並認為目前社會行動遇到的問題起源於「資訊不對等」,在決策的當下掌握多少資訊永遠是有限的,如果要完成跨領域的創新該如何打破資訊不對等,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講者以過去曾參與的活動為例:像是自癒力「卡」進來、溫柔的力量、遇見銀齡設計未來等,分享如何在跨專業、跨系統 / 體制、跨世代 / 文化甚至是跨城市的合作。創新的意義是在對等的角度下,彼此分享資訊、資源,形成共同努力的目標與願景,才能造就 design-driven innovation。最後,講者特別強調,進步的絆腳石不是競爭,而是冷漠與缺乏行動力,如果你有重視的議題,即刻採取行動吧!

3. 公園翻轉

林亞玫 / 整個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戲場

身為全職媽媽的講者,突然發現到身邊的遊樂器材,一個一個被制式化的塑膠遊具取代,公園遊戲區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孩子的遊戲空間也將逐漸限縮,為了維護孩子遊戲的主導權,她選擇站出來,收集資料與召集伙伴,成立「特公盟」,親自到台北市政府抗議,呼籲政府重視孩子的遊戲權與表意權,創造出合適的空間讓孩子表達自己的遊戲需求。3年來,特公盟已有一些成果:他們已完成多場「自己的公園自己顧」的宣講,也曾實際參與公園遊戲場的改造,講者鼓勵所有家長與孩子都能夠共同參與親子友善設施的規劃,為自己的遊戲權利發聲,因為遊戲是孩子的靈魂,而保護孩子的靈魂,是所有大人共同的責任。

設計是沒有侷限性的,不論你本身的身份、性別或職業,你可以透過設計,為任何你在乎的對象、在乎的議題、在乎的場域解決問題,其中的關鍵不在於問題有多大,而是你願意不願意從小處著手,放膽去做!

MIX 2018 [Day2-4] – 最終篇,設計師的社會實踐 |

白鯨記-數位潮流裡,我的媒體探索之路

李取中 / The Affairs週刊總編輯
筆記手:Ruoling Liu

志願役隊伍後,誤打誤撞進入網路產業,十多年間,一路從Netscape、奇摩新聞、到創辦樂多(Roodo)日誌、樂多(Roodo)新文創。樂多(Roodo)新文創是李取中首個線上媒體的嘗試,在政府大力推行文化產業卻又缺乏相關資訊的當時,提供國內外文化創意相關的事件、議題的報導,也因而結識許多國內外優秀的寫手,累積了一定的出版能量,也開啟了爾後創辦實體雜誌的大門。

而真正推開這扇大門的,是一次與「社會企業」概念的接觸,進一步搜尋發現在英國以社會企業模式運作的「The Big Issue」早已行之有年,因體認到台灣對於「社會企業」的相關資訊的缺乏,李取中決定將The Big Issue 帶回台灣。李取中對於台灣的 The Big Issue 有自己的想法,它就是一本雜誌,但要以社會關懷的方式來營運,而不是一本只有社會關懷內容的雜誌。

2010年4月1日發行了台灣的 The Big Issue 創刊號「愚人世代」,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為題,對於這句 Steve Job 的金句,李取中也有自己獨到的解釋,希望讀者們能夠「保持飢餓、保持未知」,讓身、心靈的狀態都回到最原始的面貌,留給「當下」多一點的時間和空間,去認真「體驗」日常生活的各種枝微末節。

有著明確的價值及營運方式,大誌的目標讀者群為 18-35 歲,由有意願的街友或社會弱勢的人們於街頭、或公共交通運輸出入口定點販售。「推往零售者,因此訂閱價甚至遠比零售價高,且大誌雜誌的內容無數位版。大誌也繳出了漂亮的成績,不僅於一年半平損,平均銷量達萬本,也受到來自英國 The Big Issue創辦人的肯定,更受邀加入 INSP 國際街道組織。這不僅讓放膽做大誌的李取中對自己、也對平面媒體產生了信心,也說明了人們對於內容的真實需求。

但大誌的成功並未讓李取中止步,這位探索家還有更多的思考。大約在2013,李取中開始有了催生「週刊編集」的想法,希望能跳脫「社會企業」印象,創辦一個更純粹的媒體,在大誌所強調的「體驗」之外,要由週刊編集引起在體驗過程中的深思。

「你有多久沒有手拿紙報紙,好好享受其中的圖、和文,任由自已獨自的好好感受、好好思考了呢?」李取中說過去自己非常喜歡看報紙,去省思報紙日漸失寵的原因,除了數位資訊的強勢入侵,手機成為大部分資訊來源的載體之外,更大的問題是在現行的報紙都陷在同樣的體制框架之中檢視及討論某個事件或議題。

李取中也呼應回「全球型錄雜誌(The Whole Earth Catalog)」-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的中心思考:假設沒有國家體制,一個人在地球上,應該怎麼生存?需要哪些資源、哪些知識?畢竟,從外太空回頭看地球,那是一個沒有國家體制、疆界存在地方。這本內容僅有「書目」的雜誌,被Steve Job喻為當時的Google,同時也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出處,要人們勇於探索、持續思考。

MIX 2018 [Day2-4] – 最終篇,設計師的社會實踐 |

李取中要重拾大家對報紙的熱愛,重新定義報紙的形式與內容,「週刊編集」要逃脫體制的約束,在體制之外,以人為核心,並分成「人與體制」、「人與文化」、「人與現在」三大類別去做真正的內容。
對於這份「給長大後的自己的報紙、新世代的報紙」,一開始透過 Big issue 做了一些版面、紙材等的嘗試,在印刷上也特別講究,要做出最漂亮的報紙。2017年6月終於推出了週刊編輯:「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將回到我們的起點,並第一次了解這個地方。-T.S.艾略特」

最後,李取中也分享了他喜愛爬上高山的心情與經驗,並鼓勵大家上山,去看見、去體驗不一樣的景色,並節錄辛波絲卡・種種可能中的一段話,劃下餘波盪漾的結尾。「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演講中所播放的週刊編集The Affairs於嘖嘖募資時的影片連結:

新型態互動體驗中的設計思維及挑戰

李德俊 / IxDA Taiwan台灣互動設計協會 理事長
筆記手:Ruoling Liu

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更豐富的使用體驗的脈絡,不論是CUI、VUI、TUI,甚至AR、VR等,操控方式、資訊顯示方式等互動將更加多元,迎面而來的是新型態互動體驗的挑戰。當新科技不可避免的闖入,設計師有責任替人們選擇及設計適合的服務和產品,創造更貼近人性、更流暢的使用體驗。

「未來要能怎麼做?」李德俊鼓勵大家擁抱技術及運算思維的新設計時代,做自己擅長的事,網狀式的成長,面對未知的新設計場景,帶入情境實際模擬,並勇於溝通,與團隊共同學習及合作。並勇於接受挑戰,大家一起動手,期待看到更好的彼此,帶來更好的未來生活!

MIX 2018 [Day2-4] – 最終篇,設計師的社會實踐 |

MIX 2018 [Day2-4] – 最終篇,設計師的社會實踐 |

 

延伸閱讀

MIX 2018 Day1:

  1. 序+資訊架構學作者分享
  2. 當東方遇上西方,在設計文化上的衝擊
  3. Line 在設計跨國服務的思維
  4. USPACE 對共享經濟的想像!
  5. 打破照護模式供需市場新亮點!
  6. DBS 數位轉型之路!
  7. gogoro 透過設計改變世界

MIX 2018 Day2:

  1. AI 時代的產品設計
  2. 從人機互動到人智互動
  3. 用戶體驗於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 + 座談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