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師 到倫敦求職的經驗分享

ㄍ到倫敦找工作的一些小記錄,給自己留個紀念,也或許能幫助到正在找工作的朋友。我是數位 產品設計師 (UI / UX / IxD 類別,懶得名詞釋義,而且誤用已成趨勢),拿 T5 度假打工簽,基本上我投履歷大概有一半到三分之一的機率收到回覆有面試機會,所以其實我沒有真的海投,可能是因為有工作經驗加上作品集,讓人有好的印象。

10月 初來乍到

十月上旬剛到倫敦,一些意外措手不及,在找房子的混亂中,渡過了前一週,然後便開始找工作。基本上我的途徑有三個:

  1. 自己到有興趣的公司官網上,招聘頁面投履歷
  2. 到 Reed、Indeed、LinkedIn 上放自己履歷,搜尋職缺
  3. 人力仲介

方法二和三會有很大重疊的部分,因為求職網上面的職缺,有很多都是仲介貼的,所以多半最後,你和仲介熟起來之後,他會再幫你介紹其他職缺。

基本上仲介看到你應徵的工作,或是在平台上搜尋到你的資料,就會打電話給你,會問幾個基本問題:

  1. What’s your situation?瞭解你到底是不是有在找工作(畢竟有些人找到工作後,求職網上的狀態忘記改)。是不是有工作資格,工作簽證什麼時候到期
  2. Current work experience 知道你的背景以及專長能力
  3.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你要找 permanent、contract、freelance、 visual designer、Interaction Designer、Researcher 哪種類型,或要 hybrid role,有沒有要找可以提供 T2 工作簽證的公司
  4. Location、industry、salary expectations、notice period:承上題,如果你前面沒講清楚你的需求,會再追問細節。他們會常問你住在哪一區,畢竟倫敦通勤很辛苦,看你有沒有要特別找哪區的工作。有興趣的產業類別、期待薪資的範圍以及錄取後多久可以上班也是必須提供的資料。

接下來他們手上可能就馬上會有職缺可以介紹給你。也可能跟你說要搜尋一下,可能隔一兩天就又會再跟你聯絡,給你一些工作機會。但一直沒跟你聯絡,也屬正常,代表你還有加強的空間。仲介也還是有其他候選人可以推薦給客戶,他會花時間在有潛力的候選人身上。

我在離開台灣前一個月,九月份就把 LinkedIn 位置改為倫敦,並切換為找工作的狀態,九月十月是求職旺季,當時就有很多仲介和我聯絡,其中一些跟他們相約等到倫敦之後會再聯絡,畢竟當時我沒有英國的電話。

人力仲介有兩種,一種單純就幫你轉履歷,非常速食,一種則是會請你到他們公司聊聊,後面那種,往往還會在你面試時,告訴你準備的方向,甚至題目(因為其他他們介紹去面試的候選人被打槍,通常面試前和面試結束,仲介都會電話追蹤一下狀況,你覺得面試如何、喜歡工作內容嗎、問了哪些問題、你怎麼回答)。你其實也會發現,有些人力仲介培養的是長期關係、有些只追求短期績效。

我很幸運,遇到的人力仲介是一個應該是剛畢業的新鮮人,還很有熱忱,該仲介公司,我覺得也還很有心,面試前中後都會電話關心,也會給予鼓勵,所以往往緊張情緒降低不少。後來她有幫我找到一個短期 freelance 的工作,只是最後長期的工作,並不是她幫我找到的,有些遺憾。

如果在台灣就開始要找工作面試的話,知名的大公司大多有自己招聘的網頁,可以直接到有興趣的公司招聘頁面投履歷,通常第一關是電話篩選或是skype面談。

關於面試問題,大多大同小異,幾個重點問題必須準備

  1. 公司是做什麼的、有什麼產品、商業模式
  2. 為什麼想應徵該公司
  3. 為什麼你是這個職缺的最佳人選
  4. 一個作品詳盡的介紹,說明設計決策過程
  5. 對公司有沒有其他問題

 

以下是我面試的一些經驗分享

Ticket Booking

仲介介紹,直接到對方公司面試。它是有各種活動,如音樂會等的訂票系統,而此次職缺主要是做運動賽事的訂票。因為是第一次面試,問答時吱吱嗚嗚,而面試官一直看電腦記筆記,缺少眼神接觸,加上打斷我的介紹,畢竟我介紹的東西是他沒興趣的,這個職缺偏向單純 UI,會畫不同的元件,比較少做到思考流程或是做 prototype ,也沒有 data-driven design。

結果:面試完雙方大概就都知道彼此不適合。所以也直接和仲介說沒有興趣,即使有機會,也不會繼續下階段。

Hospitality (Accommodation Booking)

到官網投履歷,除了履歷以外,也針對他們公司寫了 Cover Letter。好像隔天還是一兩天就收到電話篩選通知,十分有效率,用郵件敲定好時間後,信件上也有告知要準備的方向,面試當天人資準時打電話過來,聊聊過去工作經驗,對公司是否瞭解(公司營利方式),還有一些情境題,例如同時有很多工作任務進來,都在同一個截止日交件,你會怎麼處理。最後面試結束,人資也問我有沒有其他問題,我準備了一兩個問題,而最後一個問題則是稍微幽默的提問,問說在 Instagram 看到公司的貼紙很想要,怎麼可以拿到那些貼紙。這個問題一方面說明自己有作作業、一方面展現親和,希望有on-site 面試的機會,可以去拿貼紙。整個面試過程 45 分鐘,其實聊得相當愉快。

結果:未有下一階段面試,對方希望有 data-driven 的實際經驗,在這方面能有自信些。在面試的時候,我一直說想學這塊,也是想面試該公司的原因之一,但或許太過重複強調,所以反而成為劣勢。

Fintech (Banking)

本身自己有在用該公司產品,也是直接到官網投履歷和 cover letter,也是很快就收到回覆、約電話面試。和人資面試,又是基本的面試題型,結束之後,對方寄來設計作業,為頭等艙旅客設計訂票系統,約 10 日後交件,接下來我便是沒日沒夜的開始設計,從訪談到概念發想、視覺、原型製作,最後如期完成。設計作業其實和該公司的服務沒有直接正相關,但有些許關聯。

結果:最後仍是沒有下一階段面試機會,畢竟覺得自己做得還算可以,所以收到感謝函之後,還是再問一下被拒絕的原因,人資幫我問了設計主管,研究的部份做得不錯,但流程設計仍是偏向一般民眾的規劃,視覺設計的細節可以再加強。嗯,理由接受,繼續努力。

產品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

 

11月積極嘗試

在做設計作業的時候,基本上就沒有其他心力再找其他工作,也會擔心如果其他面試又出作業,就會軋不過來。其實這時候,剛好收到一封信,一個台灣新創公司要找設計外包,最後也順利的接到了,暫時不斷炊。但同時也仍持續投履歷。

Social Media (Dating & Networking)

必須誠實說,題目沒有到非常有興趣,會投履歷只是它單純還算知名的 App(我自己沒用過),又是新創環境(也沒有到太新,已經有一定規模)。如果沒記錯,應該是在 LinkedIn 上看到職缺,到它的某個招聘網頁填寫資料,差不多一週後收到回覆。

面試官直接是設計主管和一個 product designer ,設計主管俄國口音太重,有點聽不懂,家裡那時網路環境也不太穩定,這次表現不太好,沒有講清楚設計背後的思考過程。基本上,對設計比較有概念的新創公司,往往會要求你描述你的某個設計想解決什麼問題、中間遇到什麼問題、發想時有哪些方案、最後為什麼選擇這個方案。不一定產品要解決的大問題,而是某幾個頁面的流程或是排版。

結果:聊個半小時,草草結束。沒有進一步面試機會。

Design Agency

仲介公司介紹,同時有 freelance 和 permanent 的職缺,算是大型設計公司,裡面也有工程師團隊,自己估計大概80人,而設計師6人。設計公司剛被印度的外包公司收購,但仍然獨立運作。

到對方公司和設計主管面試,依舊介紹自己兩個最喜歡的作品,兩個我都挑手機 App,一個從研究、互動設計、原型到視覺設計,也詳細闡述了整個設計過程,以及設計是如何依據研究發展而來,在那個案子內,我是互動設計師,所以視覺設計只是當時的練習,案例的亮點在於概念。另一個我則選擇比較近期的作品,比較著重視覺設計,闡述了 icon 細節、顏色挑選的原因。

聊了一個小時,也算是相談甚歡,而他們最近的案子是和電信業者合作,最後問我比較想要 freelance 的職缺還是 permanent ,我回答 permanent,他說他要想一下怎麼安排人力,畢竟每個人強項不同。最後問我有什麼問題的時候,我問他我是否夠資格在貴公司工作?他給予正面肯定,然後他下週還有一個面試,結束後才能通知結果。面試完我打給仲介,說明面試經過,且表明對該設計公司有濃厚興趣。

結果:仲介公司繼續介紹其他工作,未錄取。

NGO (Charity & health)

另一家仲介公司介紹的職缺,也算是英國知名的慈善機構,這個工作比較偏 UX researcher,要我先看看設計主管的個人作品集,看看他的設計過程。我看了網頁,嗯,興趣減了一半,大概至少十年未更新的網頁,非常老舊。但其實我也對自己的設計研究沒有信心,一方面是畢業以後,工作上比較少有機會做研究、二方面是語文方面的顧慮,我的英文還不太流利,要做研究訪談,可能會有一定障礙。但有任何面試機會,就還是都試試看,畢竟都是一個練習磨練自己的機會。

設計主管打電話過來,進行面試。基本上他先介紹工作內容、可能會負責的部分,然後詢問我過去的經驗。其實常常在對談的過程當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是不是和對方合拍,這次面試經驗,沒有感覺很好,也沒有很差,但你就會知道缺少些什麼。

結果:無聲卡。仲介也沒打過來,這其實也算正常,有些就像前面所說,有些仲介目的是替公司趕快找到人才,而不是為我們找到工作,而且偏短線經營。

Property

再另一家仲介公司介紹,英國知名做房產買賣租賃相關的服務。設計主管剛好在我去面試的時候請假,所以由一位視覺設計師和一位互動設計師和我面試。面試第一題問我最近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說明如何解決,不一定是要設計方面的問題。這個面試題目的確蠻有意思,可以了解一個人遇到不同問題時,會如何判斷、並採取相對應措施。但我當下沒想太多,直接分享我一開始在倫敦找住處的困境、被屋主放鳥等。現在想想,覺得自己的解決方案蠻笨的,雖然最後還是成功化解危機。

接下來也就是聊聊作品、自己比較想做視覺多一點的工作,還是互動,還是研究。也聊聊他們公司設計的流程。也算是一個有組織、有完整流程的設計方法。CEO 會提出 Road map,有時也會有從使用者回饋而來的一些需改進的地方,接下來大家就會討論有哪些是比較重要需要做的,確認方向後,就開始發想、設計、測試、修正。

結果:後來仲介要跟我追蹤時,因為已經接到 Freelance 的工作,抽不了身,沒有即時電話溝通,但有信件回覆,對方也沒有特別有消息,便不了了之。

Design Agency

11月底的週五早上,接到和我長期配合的仲介電話,問我是不是會 Flinto,下週二到週五是否有空,可能再隔一週的週一也還需要,有設計公司在找支援,問我有沒有興趣,我報了日薪也請對方接洽處理(後來知道也不小心知道了仲介抽成的費用 :P,他們會在我的報價上,再加上他們的費用,報給公司),效率滿高,當天下午就收到確認信,但我還需要申請 umberalla company 處理報稅事宜,仲介給我幾個公司讓我挑選,我也立馬線上申請。

補充說明一下,就我認知,Contractor 和 Freelancer 的差別在於,Contractor 為用人公司的實際員工,而 Freelancer 是你自己要成立公司,屬於自僱者,也可以依附在 umbrella company 底下,實質上為 umbrella company 的員工。

最後一切在週一確認完畢,週二就開始我在英國第一份工作。設計公司的客戶是國際知名的引擎公司,設計公司做他們引擎訂購、課程訓練等網頁系統設計,而我負責個頁面間的轉場動畫。

 

12月 失落之月

一週多的 Freelance 工作結束,轉眼來到12月初,完全的求職淡季。但仍有一個面試機會。

Finance (News and report subscription)

長期配合的仲介幫我找到一個財經相關的工作,也剛好是我想要嘗試的一個領域,仲介告知我對方想要先電話面試,也告訴我了面試會問的一些問題,並約好面試時間。基本上電話面試算是都很簡單,千古不變的考古題:知不知道公司是做什麼的、自我介紹及過去經歷、有沒有其他問題。電話面試完之後,我就打電話給仲介,告知面試狀況,其實原本以為會沒有機會,因為有一題不小心聽錯題目,等對方糾正之後,才重新回答,也聽到對方略顯不耐煩的語氣。

最後仍順利通過,對方出了設計測驗,約定一週後白板考。基本上發過來一個 excel 表格,上面全部都是財經術語,另外一個文件告知題目,要設計一個可以把這些資料放入的表格介面,要能容易 filter,要有擴充性等。

我從題目裡面,先把需求重新整理,條列出幾個大項。原本也還嘗試去了解財經術語指的是什麼,但最後放棄,因為總共有一百多項。最後把它當成一般表格設計,表格會有的功能想過一遍,然後畫在筆記本裡。

面試當天,我帶著我的筆記本(需求列表和 wireframe )到公司,總共有一位資深設計師、設計主管和 PM 和我面試,應要求,在白板牆上畫出我的方案。我先跟對方說明,根據他們的文件,我先列出設計需求,以便之後核對我的設計,是否有達成該需求。然後我針對需求一一畫出功能、流程,並加以說明,每說明完,問對方是否有問題,這時他們會再提出質疑、或是不清楚的地方,我再加以補充說明。

後來 PM 離開結束這回合。開始部門內的面試,聊聊自己的經驗,也是會有一些情境題,例如:你和 PM 約好某天要交件,但是後來發現你需要更長的時間完成,你會怎麼處理。而聊設計經驗,就會要說明設計的流程,過程中有哪些問題,對方希望可以讓他們看作品,比較方便說明,但是我沒有帶筆電!(因為面試通知裡面沒有這一項),但還好我有帶平板(原本還不想帶),但還要連對方公司 Wi-Fi,有點兵荒馬亂下,最後還是算順利。也問了自己喜歡哪位設計師、我回答 Dieter Rams,因為我是工業設計背景,他有設計的十原則,覺得很喜歡他的極簡。對方就問我有沒有去過設計博物館,剛好我前陣子有去,就小聊一下。他們也聊聊目前公司狀況,想要在推行設計,他們今年才開始有找使用者做訪談之類的。

這次的面試經驗,其實整體來說,蠻不錯的,回程上和仲介回報狀況,也覺得很開心,因為仲介說之前推薦的人選,都沒有到 on-site 面試這關,我做得很棒,這個仲介一直以來,都一直鼓勵我,覺得非常感動。

結果:面試當天是週五,仲介跟我說週三前會知道結果,最後很可惜,仲介說對方很喜歡我 skill set,但希望更有自信一點的人選。原本希望能在聖誕節前夕拿到 Offer,最後結果不盡人意。

接下來就準備迎接聖誕節,大家都過節去了,仲介在聖誕節前,還是幫我介紹了幾份工作,等新年過後,看公司回覆。

 

1 月 重新出發

其實12月時的心態是有點懶散的,一方面會告訴自己聖誕假期快到了,求職淡季,另一方便又會告訴自己,還有案子在做,所以積極度也變低。台灣的案子在1月中合約結束,1月初還有一些小修改,但大抵12月底就差不多告一個段落。

新年新氣象,我告訴自己繼續嘗試,在過完年的第一週,陸續有面試機會,過完年的第二週,排滿面試。

Pet Food Delivery

開始嘗試在 AngelList 上面找新創,把自己的簡歷更新之後,就有公司對我有興趣,該公司主打客製狗食配送服務,其實也是沒多大興趣,抱持著練習的心態。用 Skype 視訊面試,面試結果為無聲卡。

Insurance

同時在 LinkedIn 和 AngelList 收到對方的興趣,和人資電話聊過之後,就收到設計測驗。因為時間有限,基本上找找資料、在筆記本上畫畫草圖之後,馬上就進行視覺設計,然後也做了簡報,想說展現一下 Storytelling。

但面試時,一切都爆了,我必須承認,這個職位比較偏向 Interaction Design + UX research,我沒有研究就直接進行設計,比較沒有說服力,你這個設計又是做給誰用,也沒訂出一個明確的使用者。最後追問如果真正讓你有時間,你會怎麼做設計。這個問題很廣,因為我想的不僅是有時間,而是有限的資源應該怎麼運用,什麼才是重要的?如果今天是想要測試易用性,的確可以馬上做個 prototype,然後在附近找人做測試。但如果要測試想法是否可行,有沒有人買單,好像只能趕快推出 MVP。但其實我也沒有正確答案。我其實也不確定哪個比較節省成本。

我過去的經驗,學的是傳統 UX ,從研究到 Persona 的訂定,當遇到時間壓力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卻是丟棄研究。又或者說,是不是也可以先推出一個東西,當作一個受測物,看看是誰在用,然後再去分析,修正設計,或許是另一套設計邏輯。其實我腦袋裡飄過這些想法,但就是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然後緊張之下,英文完全無法表達。

我也承認我回答問題的時候,回答得非常空泛。這個面試讓我反省很多,同時也讓我覺得備受打擊。

產品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 到倫敦求職的經驗分享 |

Fintech

在前一天備受打擊的心情下,隔天週四繼續另一個面試,由另外一家仲介公司介紹的新創公司,CEO 以前是一家跨國投資銀行的合夥人,CTO 以前有自己一家資訊安全公司,員工有 5000 人。

面試的時候,沒想到 CEO 意外親民,他先介紹公司在做什麼,也秀出了他們之前募資用的 prototype (外包給設計公司,品質很不錯!),講解產品,還有未來的規劃。接下來就請我挑選作品講解,我挑了當初在面試另一家 Fintech 公司的設計測驗作品,進行介紹。後面在介紹我的能力的時候,又秀出了前一天面試公司的 prototype,CTO也把玩了一陣子。當他們知道我花多久完成這些作品時,驚為天人。

雖然面試的時候,有這些設計測驗要做,其實很累,但這些一點一滴的累積,其實最後還是會幫助到自己。

面試完搭火車回家的路上,仲介就告知我錄取了,恭喜我。我滿臉問號,心想蛤?這麼快。關於這個仲介,後面又有一段故事…

Hospitality (forecasting & cost control system for restaurants)

隔天週五,又是另一場面試,雜誌評比英國百大最想進入的企業之一,在Glassdoor 員工滿意度評比,好像位居第二。在面試之前,也是做了功課,看看他們的網站,了解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影片拍得很好,把餐廳業者會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軟體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這些麻煩,清楚地呈現出來。

面試我的是一個 senior 和一個 junior 設計師, Senior 是法國人,之前在中國待過,一開始也是她先介紹他們工作內容,她在介紹的過程中,我也順便問了我想問的問題,例如他們怎麼知道哪些業績成長,是因為設計的幫助,而不是其他因素,或是如何訂定目標。

他們現在剛好也有想要有一個設計系統,他們也是有多套軟體,畢竟是有點年紀的公司,想要有一套設計語言系統,可以讓每個軟體體驗有一致性。剛好我之前工作的經驗也有碰觸到這塊,就跟他們分享一下以前公司的做法。然後也免不了介紹自己的作品。同樣選了之前面試 Fintech 的設計作業進行講解,對方問我為什麼挑選這個題目做設計,我跟對方說是因為面試其他公司時出的作業,也請對方別再出設計作業了!對方有同感的笑了,其實面試過程,相談甚歡,真心覺得在這家公司工作,一定會很開心。

面試最後他們說會再請設計主管進行下一個階段的面試,大主管不一定會面試,如果會遇到大主管面試,他也只是會講講公司願景而已。我就跟對方說我已經拿到一個口頭的 Offer ,但還沒收到正式通知,可能要快一些。

兩份 Offer 的掙扎

面試完才發現有幾通未接電話,是前一天面試的 CEO 和仲介打給我,因為一切來的太急太突然,週四面試立馬錄取有點嚇到,約好周日再好好聊聊,我同時也打電話告訴長期配合的仲介,要取消週一早上的面試,原本還很對她不好意思,仲介一聽到我找到工作,一直說恭喜我,很替我開心,遇到一個好的仲介,覺得暖心。找到工作取消接下來的面試也很理所當然。週日和 CEO、CTO 聊完公司的願景和策略之後,整個心就完全被吸引。

週一上午另一個仲介打電話給我問週五面試狀況,我跟她說已經拿到 Offer ,不會再面試了。她勸我可以再試試,當天下午可以馬上安排面試的話,希望我可以試試看。我猶豫許久,最後答應。面試結果也算順利,當天晚上也收到口頭的 Offer,隔天和仲介談薪水、福利,她也幫我往上談了一些。想到這家公司的設計師人都很好,很聊得來,而且可以參加 UX 活動、下個月還可以去保加利亞出差,一週工時 35 小時,我可以 10 點到 4 點之間在公司就好,我的心又動搖了,同時也告訴 Fintech 的仲介我要考慮一下,當天晚上六點前回覆我最後的決定。

當我決定想要放棄 Fintech 打電話給仲介說明決定時,我被該仲介恐嚇了!他告訴我 CEO 有權勢可以弄你,讓你另一個工作機會也沒有,叫我好好考慮。我還是說不,然後他說我安排一個會議,讓我跟 CEO 當面好好解釋。他再打電話給我時,語氣變緩和,說明對方沒有生氣(該不會就是仲介的策略),但我已經被嚇到,說明天再回覆是否要再和 CEO 見面,我同時傳訊息和 CEO 說明發生的事,也說一些心裡的話,覺得 CEO 距離我很遠,聊得來的朋友更重要。隔天他回訊給我,他說,有錢人也是和一般人都一樣,說了很多其他的事情,覺得感動。果然 CEO 就還是要會說話。但當天同時收到餐廳系統公司的書面 offer。

最後還是約定和 CEO 週五的時候再聊聊,同時也和其他同事見個面。結果週五又被會說話的 CEO 給收服了,而且他就希望我做自己就好,英文不好,他也會教我英文,也會教我財經相關的知識。

最後選擇了薪水比較低、高工時的新創公司,週一正式回絕另一個 offer,週三立馬就上工。心理想著,這個機會少有,而且加入新創公司,應該也就剩這個機會了,年紀再更大,顧慮一定更多。再加上,可以在 CEO、CTO 身邊學習,感覺更珍貴。

雖然如此,有時候也還是會在意薪水和工時,想著另一個工作機會,是不是更好,這就是人性。還好 CEO 很願意聽員工說話,上工快一個月,他就問我工作快不快樂,有沒有什麼他可以幫忙的地方,讓我工作更愉快,我當下都說很好,但最後鼓起勇氣,跑去談加薪,縮短工時(希望工時一週 40 小時,原本大概是45小時) 。

我列出一些加薪和縮短工時原因,包含嚇死他們的工作效率。CEO 說他其實也有在考慮幫我加薪,也願意立馬幫我加薪(CEO 溝通技巧超好!即使是說說,但我也被說服,覺得開心),但其實我也沒有要馬上加薪,我知道公司需要現金,同時我也覺得我的英文還不夠好,會有溝通成本,所以我原本就只是希望公司在三個月募資完之後,再幫我調整。而工時部分,是因為看到其他同事每次都沒下班,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先走,CEO 說他們留下來,是自己的選擇,他們樂在工作,我不用也跟著留下來。所以現在我也是五點到五點半之間就閃人。早下班這件事,讓我心情好上很多!

但其實並不是薪水越高,人就會越快樂,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一件事,這也是我們公司想做的事之一。讓人一生有足夠的金錢,有自由的心靈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一直追逐更多的金錢。

 

結尾

覺得找工作其實重點只有四個

  1. 先做好作品集:知道每個作品的強項,就可以依據不同公司,挑選不同作品。準備 1–2 件的作品,有詳細過程,能說得出設計背後的考量與困難。如果有因為這個設計,業績變好之類的成效,也可以說說。
  2. 做好功課、了解公司需求:詳細讀公司的職缺需求,知道他們想要找怎樣的人。去網站看看他們都在做些什麼事?了解公司產品、願景、盈利模式,如果有機會,可以用用他們的產品。
  3. 做自己:每次面試被拒絕的理由,即使當下覺得面試好像表現不錯,最後也常常被說沒有自信。沒自信又怎樣、語言不好又怎樣,總會有公司喜歡務實不說大話的人,看的是個人的潛力而不是現在的能力,總會有一個地方接受這樣的自己。
  4. 不斷嘗試、享受失敗:在台灣總是害怕失敗、害怕挫折,而不敢嘗試許多事情。來英國之後,想要改變這個的自己,雖然面試被拒絕是蠻難過的事情,也常會導致自我懷疑。但最後我都會跟自己說,我就是要來感受失敗,我就是為了經歷不斷失敗不斷嘗試的過程,才來英國的。請記得,每件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所有的經驗終究會變成人生的養分,即使當下迷惘、不知所措。

 

原文轉載自:倫敦設計工作求職經驗記錄,已獲作者 Chun-Chuan Lin 授權

 

延伸閱讀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