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有限的預算,打造可靠又可信的人物誌 (Personas)

dara-driven personas

成功的數位產品不僅是寫 code 的功勞,熟知用戶真實的需求與期待,並打造能傳達這些資訊的體驗才是關鍵。除此之外,也要在滿足用戶的期待下讓他們進行各種預設的轉換,如註冊、登入、聯繫或購買 … 等。

這篇文章將討論如何以有限的預算,打造出可靠可信的 Personas ,並協助我們創造成功的使用者體驗。

建立 Personas 並透過它了解產品用戶

如何知道用戶的真實需求或他想在你的產品上做什麼呢?若僅用猜測的方法來預設,風險絕對極高。此外,這樣可能會產生不良的用戶體驗,無法讓他們順利轉換任何有價值的行為,伴隨而來的即是 “低” 投資報酬率。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創造 Persona,並讓它告訴你真實的使用者的需求。講的更具體些,就是透過 Persona ( 有著假設的生活背景、喜愛與需求)的資訊來得知不同類型用戶將會如何與網站互動。

 

打造理想的 Persona,其實要做很多事情

數月前,我的資深網頁設計師朋友(Carl Martens) 道出 Persona 在”定義使用族群”以及”打造受歡迎產品”的重要性 :

Persona 會影響導航列、互動、功能與視覺。簡單來說,Persona 影響專案中許多面相的決策判斷。

一般來說,我們會在一連串對相關權益人與使用者訪談後才會整理出 Persona,但這過程相當花時間與資金。雖然我們知道要成功的定義使用者及他們的需求,使用者研究扮演相當重要的環節。不過,這個階段也經常因為預算與時間限制而被排除於專案的規劃外。

當沒有使用者研究的預算,團隊所認知的 Persona 時常是以高階權益人的印象、顧客提供的資料或網站分析而來,但這些都伴隨著可靠度的問題與風險。若沒有真實用戶的證言或產品背後的數據,你所設定的 Persona 特徵將顯得過於一般或不正確。

 

符合預算的 Personas

你的資源與預算總是有限,也沒有時間進行使用者訪談與研究,對吧?

上述情況其實常發生,也常因這些限制讓定義產品的族群這件事情更具挑戰。不過,很多人並沒想過,我們也能使用公開且可信可靠的他方來源來強化與製作出 Persona,且 Persona 中呈現的族群特徵都是引用於真實世界的統計資料,非團隊的假設。

 

公開可用的數據來源(部分以美國為主)

  • Pew Research Center(皮尤研究中心)
  • U.S. Census Bureau(美國人口普查局)
  • 媒體(如 Chicago Tribune、New York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Washington Post、LA Times 等)
  • 產業公開報告(特別是關於消費者的)

 

哪些部分我們可以參考?

  • 裝置使用情況:不同地區用戶使用裝置的統計調查
  • 產業趨勢:產業在政策與規模的現況,可從中看出用戶面臨的痛點與挑戰
  • 訪談對相關產業人士的訪談文章,可擷取他們對現況挑戰、目標與期望的回應
  • 關係:描述組織與人們的協同與連結的報告

 

以數據為基礎,打造 Persona

為什麼要引用數據?

數據是形塑 Persona 更像真實用戶最關鍵的要素,藉此驗證目標族群的行為與目的,並確保產品所規劃的功能符合他們的需求。以下將透過 “ Rachel Walters ” 這個範例來說明如何整合可靠可信的資料與內容來呈現 Persona:

personas
designed by Ashley Cyborski.

 

裝置使用情況

美國人口普查局 及一些非營利組織(如 皮尤研究中心 )會提供關於裝置使用情況的免費數據與分析,皮尤研究中心也會一併公開相關的其他數據,如教育、政策等。根據統計結果指出,美國三十多歲女性使用平板的比例僅 10%,我們就將它應用於 Rachel Walter 的案例上。當然,這僅是應用資料於呈現 Persona 的特質的方法之一,後續還會提到更多。

媒體

透過媒體描述的近期事件、最新訪談或政策調整等內容,可讓假設的 Persona 背景、需求與限制呈現的更加具體。另外,也能參考組織與產業情況的報導,例如美國科技教育現況等。在一些特別領域的文章中,也許有潛在用戶的調查,亦可提供更多資訊來發展 Persona。

 

接下來?

除了使用者訪談與調研外,我們也可導入一些公開可用資料及信賴的媒體及產業公開資訊 :

  • 與管理產品的相關權益人聊聊
  • 傾聽,不要主導對話
  • 使用開放式的問法,讓相關權益人多說
  • 與顧客服務部門的人聊聊
  • 以資料與媒體公開可用的資訊來進行研究
  • 透過同情心地圖工具描述痛點與想辦法彌補
  • 使用分析數據來擴展或驗證你的研究

 

在你完成研究後

該是時候做出你的 Persona 了:

  • 以行為模式和相似度將用戶分群
  • 做出視覺化的 Persona ,如上範例圖。
  • 要精簡 Persoan 的數量,針對的目標族群才不會過於分散破碎
  • 協同相關權益人一同驗證

當你開始塑造 Persona 前,可以整理一份能引用且能應用於 Persona 的資料來源,這些資訊也能協助驗證族群的分群方式是否合理

 

強化與演進你的 Persona

Persona 若結合了真實可信的背景資料或情境,可以克服缺乏資訊的問題。另外,也能依據資料或數據來將族群分群,同時設計與開發的產出也較符合真實用戶的需求。

可強化的來源:

  • 人口普查統計資料
  • 網路統計資料
  • 新聞
  • 該領域或產業統計資料
  • 在地經濟的情況

 

結論

在定義數位產品的用戶前,最好能進行使用者研究。依據真實用戶的反饋或調查,讓產品的特色與技術更能接近他們的需求。若真的因預算而無法進行,也能透過其他可信可靠的資料來源來輔助任何的決策,與更了解用戶。

 

衍伸閱讀

本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翻譯自:Data-Driven Website Persona: A Cost-Effective Approach by MICHELLE JACKSON ,原文出處:palantir.net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