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經驗由生活細節做起(下)

延續上一篇 使用者經驗由生活細節做起(上),今天繼續來聊聊日本 生活小細節 吧!PS: 剛好在 Facebook 上看到這段話:不懂生活,很難真的落實 使用者體驗,而生活卻是需要由各類層面彙集。

閱讀更多 »

使用者經驗由生活細節做起(上)

最近到了日本慢遊,住進日本當地社區,與房東(日本人)相處了一陣子。就在這段期間裡,小編仔細觀察了日本人的生活、設計、態度等,許多點點滴滴地生活細節都讓我十分驚豔!因此今天就在設計大舌頭與你們分享吧!在看文章時,先看看這篇日本没有用户体验——从日本的生活品质看设计。

閱讀更多 »

淺談 使用者研究 (上)- 從一個問題開始

今天,我們對於使用者研究這個詞並不陌生。當你在 Google 打上” 使用者研究 “的時候,你會看到五花八門的方法,與各式各樣相關的課程;甚至已經可以看到不少公司開出像是”使用者經驗研究員”,”使用者經驗工程師”等類似的相關職位。然而,當細究每個人對於使用者研究的觀點時,卻又發現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好好調查。

閱讀更多 »
blogging

推薦 Medium 的 文字編輯器

想寫部落格前,必須找一個最合適的平台,在開始寫設計大舌頭 (designtongue) 前,筆者嘗試了好幾個 Blog 編輯平台(均為免費、不需架站),包含了 blogger, tumblr, logdown, Medium,所考慮的唯一因素只希望是免費、版型很多、不需自己架站;於是使用了 blogger 然後 tumblr,而最後兩者都放棄,其原因是 …

閱讀更多 »

Line 預覽貼圖有點小?

不知道各位讀者在使用 Line 貼圖時,是否曾經覺得 Line 的 預覽貼圖 有點太小(以4寸螢幕的 iphone5 為例),有時傳出去後(變大一點)才發現貼圖所傳達的內容不是你所想表達的,但為時已晚,對方已讀… XD ,雖然沒什麼大礙,但總希望 Line 可以更好。

閱讀更多 »
online shopping

網路購物 – 信用卡篇

信用卡支付也很成熟了,但在電商平台的支付流程設計上,還是有改上的地方。相信大家都有網購的經驗,確定訂單,填完地址,付款,等收貨。但在這些過程中,一直有個部分困惑著我,那就是 信用卡 付款的資料表單設計。整體看來似乎沒什麼問題(內心 OS:我用那麼久了,也很習慣了),但是你是否想過,如果 …,可能會更好!本篇就來探討如何讓信用卡的 UI 設計更好呢?

閱讀更多 »
TV program list

電視節目表 + google calendar = ?

電視節目表 UI UX 怎麼設計?先來研究目前市面上的產品,我也整理出一些設計節目表的必要元素:分成三大區塊:早、中、晚。使用者可以快速篩選並 focus on his target area.
正在播放也是必須清楚標示出來。使用者可以快速知道正在播放的節目名,並以這個節目為分水嶺,已播 / 未播。當天 / 一週節目表的切換。快速切換可以提供使用者清楚明白節目一週的播放行程。

閱讀更多 »

為什麼我說 Facebook paper 很直覺

Facebook paper 已經 release 一陣子了,但是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去解釋 paper 真的很好用、很直覺,幾乎替代了原生 app 了。其實網路上大家對於 paper 的褒貶不一,見解都不一樣,但只有自己體驗過,才真正可以知道 paper 是否好用。

閱讀更多 »
vimeo

貼心的 Vimeo 影音平台

對我而言, Vimeo 影音平台 是我用來看一些國外動畫、廣告、概念宣傳的一個平台,影片的內容品質都有一定的水準之上。今天的重點主要在於 “同一頁面存在多部影片” 時, Vimeo 設計了細微的小巧思,增加了使用者在觀看影片時的體驗。

閱讀更多 »
bus app

公車時刻表 app 的使用行為

最近很流行一份簡報:一個校園公車 App 的 UX 小故事,內容淺顯易懂的說出什麼是使用者經驗,也可以看到這支 公車時刻表 app 在開發的過程中,經過設計思考,慢慢地釐清產品的真正價值與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內容提到了一個不錯的方式,用來思考產品的 insight

閱讀更多 »

迎接未來科技

看完了以上的介紹,也許你會覺得太誇張或是那科技根本不可能存在,但我們要思考的不是科技不科技,可能不可能,而是 ”它“ 會帶給人類什麼衝擊,造成什麼問題,或是改變了什麼生活方式。 未來科技 很發達,什麼都可能做的到,但人與科技之間的互動呢?是人類要去適應科技?還是科技要符合人性?值得深思。

閱讀更多 »

產品語意

產品設計中,造型簡潔似乎是最高原則,但適時加上一點小巧思的造型,對產品則是加分的。如何將產品語意(Product Semantics)適度的表達出來呢?身為設計師,必須考慮使用者,包含族群、環境、共同記憶、文化…等,這些都可以增加使用者與產品的互動,也增加了產品的生命力。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