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使用者研究 (上)- 從一個問題開始
今天,我們對於使用者研究這個詞並不陌生。當你在 Google 打上” 使用者研究 “的時候,你會看到五花八門的方法,與各式各樣相關的課程;甚至已經可以看到不少公司開出像是”使用者經驗研究員”,”使用者經驗工程師”等類似的相關職位。然而,當細究每個人對於使用者研究的觀點時,卻又發現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好好調查。
今天,我們對於使用者研究這個詞並不陌生。當你在 Google 打上” 使用者研究 “的時候,你會看到五花八門的方法,與各式各樣相關的課程;甚至已經可以看到不少公司開出像是”使用者經驗研究員”,”使用者經驗工程師”等類似的相關職位。然而,當細究每個人對於使用者研究的觀點時,卻又發現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好好調查。
想寫部落格前,必須找一個最合適的平台,在開始寫設計大舌頭 (designtongue) 前,筆者嘗試了好幾個 Blog 編輯平台(均為免費、不需架站),包含了 blogger, tumblr, logdown, Medium,所考慮的唯一因素只希望是免費、版型很多、不需自己架站;於是使用了 blogger 然後 tumblr,而最後兩者都放棄,其原因是 …
不知道各位讀者在使用 Line 貼圖時,是否曾經覺得 Line 的 預覽貼圖 有點太小(以4寸螢幕的 iphone5 為例),有時傳出去後(變大一點)才發現貼圖所傳達的內容不是你所想表達的,但為時已晚,對方已讀… XD ,雖然沒什麼大礙,但總希望 Line 可以更好。
什麼是 wireframe? 什麼是 prototype? 兩者一樣嗎?線框稿 (wireframe) 並不等同於原型 (prototype) ! 這兩個術語甚至連有經驗的設計師也常常搞錯。這兩者除了語意上的不同,實質面也具相當的差異,線框稿是一個低擬真度來呈現產品,原型是屬於中到高度擬真 …
信用卡支付也很成熟了,但在電商平台的支付流程設計上,還是有改上的地方。相信大家都有網購的經驗,確定訂單,填完地址,付款,等收貨。但在這些過程中,一直有個部分困惑著我,那就是 信用卡 付款的資料表單設計。整體看來似乎沒什麼問題(內心 OS:我用那麼久了,也很習慣了),但是你是否想過,如果 …,可能會更好!本篇就來探討如何讓信用卡的 UI 設計更好呢?
電視節目表 UI UX 怎麼設計?先來研究目前市面上的產品,我也整理出一些設計節目表的必要元素:分成三大區塊:早、中、晚。使用者可以快速篩選並 focus on his target area.
正在播放也是必須清楚標示出來。使用者可以快速知道正在播放的節目名,並以這個節目為分水嶺,已播 / 未播。當天 / 一週節目表的切換。快速切換可以提供使用者清楚明白節目一週的播放行程。
使用者中心設計 (UCD) 的概念與方法早已在設計界發展多年,開發流程導入 UCD 後,不僅可確保設計的高品質,另外也可讓團隊聚焦於使用者真正的需求,避免未來上市後不被市場接受的風險。UCD 看似能以低成本的方式解決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服務面臨的問題,但這樣的觀念與方法卻不普及於現有企業的實務上,直到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變成大家耳熟能響的概念與注重的要素後,大家才慢慢了解 UCD,因為使用者體驗的概念與方法是建構於 UCD 的學門基礎上。
Facebook paper 已經 release 一陣子了,但是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去解釋 paper 真的很好用、很直覺,幾乎替代了原生 app 了。其實網路上大家對於 paper 的褒貶不一,見解都不一樣,但只有自己體驗過,才真正可以知道 paper 是否好用。
對我而言, Vimeo 影音平台 是我用來看一些國外動畫、廣告、概念宣傳的一個平台,影片的內容品質都有一定的水準之上。今天的重點主要在於 “同一頁面存在多部影片” 時, Vimeo 設計了細微的小巧思,增加了使用者在觀看影片時的體驗。
最近很流行一份簡報:一個校園公車 App 的 UX 小故事,內容淺顯易懂的說出什麼是使用者經驗,也可以看到這支 公車時刻表 app 在開發的過程中,經過設計思考,慢慢地釐清產品的真正價值與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內容提到了一個不錯的方式,用來思考產品的 insight
使用者體驗之發展歷史就是在工業化為主的時代中,投機貪婪的資本惡徒從不顯露對 ”人“ 的關心,而科學家、教育家以及設計師進而挑戰他們,並發揚光大這個新的領域。除此之外,科技技術是一切的觀念也轉為以人性的觀點來應用科技與技術。至今,使用者體驗領域仍發展的相當快速,甚至在學界也成立相關學門,培養專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