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其實對企業而言也是一樣,人才雖難尋,但招募進來發現不適合後,要請他/她走才是最困難的。這代表若能在面試時,透過方法或觀察看出面試者的特質,就有較大的機會挑選到適合且值得培養的人才,並減少企業付出許多隱藏成本。換句話說,就是避免未來可能影響組織運作及文化的”壞”人才!
就 面試UI與UX設計師 這個主題,大舌頭探討了學歷、得獎、即戰力、社群力以及設計師特質幾個議題,並提出若干建議。期許能幫助企業找到對適合的設計師人才,而設計師也能從中辨析何項能力需要增進,以及學習到面試的技巧。
大舌頭曾見過公司內部設計師被新來的人資主管問:哪間學系畢業的?而設計師回答某某研究所後,人資主管回答:哇!這間學校的設計系很有名,很不錯。這讓大舌頭滿驚訝的,因為突然發現,原來人資腦中真的存在對不同領域學校(學系)評比的資料庫。所以,間接證實了學歷確實影響了面試官對求職者的第一印象。不過也可能發生一些問題,例如企業面試官 “非設計背景” 或 “不了解此領域人才該具備的特質為何”的話 ,是不是 “學歷” 就可能成為主要的錄取關鍵?而這就代表求職者的實力嗎?
學校(學系)長期對學生訓練品質的要求,就會累積在業界的聲譽。不過我們也清楚,”學生在業界的表現” 無法構成全面評價學校(學系)的指標,還有更多評量要素,例如學術上的表現、師資、國際化程度或設備等。但是,普羅大眾不易了解這些脈絡與細節,所以容易受到表面的媒體資訊所影響。
就設計學系而言,大舌頭看到越來越多學校以發明或設計得獎數量作為行銷操作,發佈許多新聞稿,快速獲得大眾認同,進而改變心中對該學系排名的印象。不諱言的,這招確實有用,但以這種方式獲得的社會評價高度,可能會與實際情況產生落差,面試官需更加小心。
所以,大舌頭建議面試官可以做一些針對 “學歷” 的功課:
在學生時期,由於還在探索 “設計” 的目標與理由(不知為何而戰),加上高額的獎金,常常會讓 “參加設計比賽” 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唯一目標。另外,學校可能會為了增加招生誘因,鼓勵學生參加比賽。甚至,老師可能被設定了某些 KPI,將課程設計成以參加比賽為目的。且媒體也不斷渲染得獎的話題與噱頭。這樣的情況構成不健康的教育環境與現象,像是投稿件數大增(得獎的比例或機會就升高)、參加比賽佔據學生的大量時間、容易得獎的能力較受重視、資源集中在得獎的學生上、學生對設計的認知與價值觀偏差等。在此需澄清一下,大舌頭並非批評設計教育,而是描述目前現況,避免面試官也被這種氛圍或迷思所影響。
但是,大舌頭也同意學生或專業設計師能獲得設計獎,是很多能力的展現。例如問題的觀察力、美學基礎、排版與工具使用能力、資訊視覺化能力、簡報能力及行銷敏感度等等。
綜上所述,在 面試UI與UX設計師 時,針對得獎的議題,大舌頭有些建議:
誰不想要招募進來的設計師,在上任的第一天就能滿足公司所需,甚至超越期待。若就職後,該員無法發揮即戰力,或發現帶來的成效與薪資差異大( CP 值過低),普遍會歸咎於設計師的能力不足。不過,大舌頭認為有時並非如此,反倒是面試官或人資開的職缺及所需技能與企業的需求不符,乃至於忽視該職位需要的能力特質。
透過觀察面試官或人資開的 UI/UX 設計師職缺敘述,即可判斷該企業是不是懂得要怎樣的設計人才。其中,職缺敘述較不佳者,普遍上會出現幾個衝突或問題點:
另外,也有可能是企業無法提供適合發揮能力的工作流程,或設計師不習慣內部的文化與運營方式,導致該員表現不佳。
針對設計即戰力的議題,大舌頭有一些建議,如下:
只給得起香蕉的公司,也不要太期待找到超過猴子能力的人才 XD~
過去我們很難想像 “社群力” 會成為職場看中的能力之一,尤其在新創公司裡,有社群力的設計師更具價值。在此,大舌頭先定義所指的社群力為何,它並非描述在社群平台上發送資訊的次數多寡,而是指能在網路上發揮的影響力(實體的影響力在此先不談),以及是否為某領域的意見領袖。譬如說,長期撰寫設計相關部落格、經營粉絲團、發表作品、替人解惑等,近而累積可觀的粉絲族群或發言權威。
長期以文字或作品經營其社群的設計師,在邏輯、文字、作品成熟度與技巧熟練度都會有所提升。此外,設計師可能希望觸及更多人,進而研究或培養出行銷、數據追蹤分析或危機處理的能力,例如使用有效的文字話術、透過數據發現真正的問題、或面對批評時,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等。也就是說,若企業能找到這類型的設計師,並給與發揮的空間,他/她帶來的價值絕對超過你付的薪水!另外,企業也能與設計師的需求達到雙贏,例如利用設計師在社群裡的影響力,進行內容行銷,同時設計師也可累積更多的粉絲或聲望。
想了解設計師愛用的社群、部落格,可參考之前大舌頭的調查結果。
有時候,企業在面試時,會過度看中設計師所呈現出來的技巧能力(像是高水準的作品集),而忽視設計師的特質。大舌頭認為設計師是否具備好的特質,比是否擁有高超技巧來的重要。因為,技巧或繪圖工具熟練度都能透過培養而成熟,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設計師的部分特質卻很難改變。
職場上,設計師因自身的”壞特質”而影響產出品質還算事小,影響了團隊的和睦或企業的文化才是事大,例如:爭名利、計較、懶惰、愛散播流言、愛搞小圈圈、過度自我等。然而,對主管或高層而言,這種情況非常難發覺,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不良的惡性循環,例如大家無心於產品開發上、看不慣或被惡鬥的優良員工離職、營造不出互信的文化等。等到事態嚴重才發現之時,團隊早已破碎不堪。
不過,要在短短的面試時間內,觀察出面試者的”壞特質”確實不容易,因為他們也會用所謂的面試技巧來隱藏。因此,大舌頭建議,既然不易看到”壞特質”,就想辦法觀察面試者的”好特質”吧。在 面試UI和UX設計師 時,大舌頭認為以下 5 大特質最重要,提供給大家參考:
教戰守則僅能做為參考之用,因為識人能力需要經驗的累積,辨識設計師能力與特質的好壞,取決於觀察和問問題的技巧。不過,大舌頭撰寫此篇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提醒企業可能因不了解 UI 與 UX 這個較新興的職業,而產生迷失與誤解,並提出若干建議來避免找到不適合的人才。
另外,也希望 UI 與 UX 設計師看到本文,能推測企業需要的能力,以補足缺乏的部分,成為”選擇公司”的搶手人才。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