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 如何面對批評及調適?(上)

前言:

職涯中擔任「設計師」這個角色已經十四、五年了,這條路上的痛苦與快樂絕對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且最近工作的關係也感受到了許多在職 設計師 或轉職設計師的困境,看著後輩的掙扎覺得心疼、也有些感觸體悟好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想寫下這些年經歷以及學習到的一些方法跟大家分享。

把作品當成自己的孩子,但不要把作品當成自己的自尊

 

曾有主管跟我說過這樣的話,在心理學文章也看過類似的描述,近幾年的設計生涯非常受用。「怎麼可能做得到?批評我的作品就是在批評我的能力呀!!」是,確實,也許他在批評你的能力。但一個作品要完成除了 “執行作品” 的能力以外,還有搜集資料的能力、觀察人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協調人事的能力、釐清問題的能力等等

可能事前的訪談、搜集的情報不夠,所以設計出來的作品並不符合老闆與客戶的期待,但並不代表你的設計作品能力是有問題的。如果回想也許自己搜集情報過程有缺漏,那麼設計的時候無法那麼精準也就合理了,而通常這佔了大部分原因,如果你已經是個有經驗的設計師。

商業設計的價值是人們賦予的,作品的價值是你給自己的

 

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品都是我們嘔心瀝血生下來的孩子,是非常珍貴的、也是值得被好好疼惜的孩子。但現實是設計在符合美學下,還是有人會不喜歡。設計牽涉太多太廣的層面,商業設計要符合市場需求、使用者介面設計要符合使用者經驗與行為⋯。能成功誕生的產品,基本上還是需要符合老闆與客戶的喜好與美感(相關權益人)。有時候客戶或主管只消一句話,努力了好幾天的心血就好像變成一文不值的作品,必須得全部重來。最慘烈的是有時候根本連替自己孩子解釋為什麼會這樣設計的機會都沒有。

但當作品被否定時,也許不代表不好,只是當下不適合。

 

你是 設計師 還是藝術家?

設計不是自己開心就好,美沒有對錯,但設計有適不適合

 

既然明白自己在做的是「設計師」而非「藝術家」,那麼就必須要這麼告訴自己,才能夠在作品接受別人的批評時去轉念調適。要調適很不容易,因為創作者的自尊心高、把自己看得重、也把客戶的意見看得重,評價作品時就很像是在評價自己的人格一樣。

看重自己、看重自己的作品都是正常的,是人之常情,但每一次把客戶或老闆的批評當成是評價自己的人格或自尊就太傷了。如上述有太多因素影響,也許他們只是表達當下對該作品的意見。

當被評價或提出質疑時,對方若用較否定的詞彙時,我們很容易立馬被惹火,因此我們急著想辯解、想要講贏對方,希望提案被採用,不過通常這時候他們再也聽不下去了。

接著我們會被掛上標籤變成:「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能力不足又難搞的設計師。」

對設計師來說,最後得到的這個評價才是真正讓人沮喪跟委屈的。與其自己回家生悶氣,我們不如好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1. 反省自己
  2. 觀察對方
  3. 綜觀評估後重新開始

 

自我反省不等於否定自己

靜下心後可冷靜的思考整件事情,可先反省自己是不是沒有考慮周詳?是不是蒐集到錯誤情報?是不是沒有跟 PM 確認清楚規格?是不是沒有摸清楚老闆的喜好?是不是忘了問客戶的地雷在哪?是不是自己看的參考不夠多?是不是自己最近太累狀況不好?是不是自己確實該再進修充電了?

當然,要先思考並承認自己的不足是一件不容易也很難得的事情,但如果能夠勇敢承認自己做不好的地方,真的要為自己拍拍手,這樣才知道未來如何改進。

 

觀察對方、蒐集情報

接著可觀察批評的人是不是本身衝動直接、說話比較不經大腦?語言能力表達沒那麼好?有要跟他的老闆或客戶交代的龐大壓力?資金不足了?或只是求好心切但不懂得怎麼溝通?

用心感受對方說話背後的意思也是很重要的,也許對方也有他的壓力。在釐清可能的理由後,就不必自己生悶氣!因為也不全是自己的問題了。

如果這些批評與意見已經涉及人身攻擊要怎麼辦呢?當下肯定會很不舒服,很憤怒、很委屈,但建議不用浪費自己的力氣了呀!因為可能是對方品格或某事情導致情緒失控。

 

綜觀評估、重新出發

經過前兩步之後,對於下一輪的設計要如何調整已經有個大方向,就更容易在以理性的心態面對問題並解決,做出「適合的」作品。

調整的做法不外乎:

  1. 重新訪談:瞭解原來不喜歡、不適合的理由,多問幾次通常能問出或看見真正的原因
  2. 蒐集參考資料:得到訪談情報後再次針對需求重新蒐集資料,或許能夠蒐集不同方向或風格的資料給予更多意見及參考,並多次確認
  3. 請教前輩或工作夥伴:有時候自己的盲點跟能力無關,只是一時想不通,旁人有時可能看一下就能點出問題

如果不能靜下心來要怎麼能夠回復到最佳狀態做出好作品呢?整頓好自己的心情然後才有力氣重新出發!

 

本篇轉載至被批評時,設計師該如何調整心態? (上),作者為 Mi Chang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