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體驗的發展歷史

筆者將使用者體驗之發展歷史簡述為:在工業化為主的時代中,投機貪婪的資本惡徒從不顯露對 ”人“ 的關心,而科學家、教育家以及設計師進而挑戰他們,並發揚光大這個新的領域。除此之外,科技技術是一切的觀念也轉為以人性的觀點來應用科技與技術。

使用者體驗的發展歷史

使用者體驗是現在業界最夯的領域與話題,但這個概念的是最近才發展出來的嗎?事實上,它可以被追朔至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那個年代,新的商業模式與企業架構不斷的發展,具有技能的勞力逐漸被機械技術所取代。此時有兩位先驅,Frederick Winslow TaylorHenry Ford 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讓機械與人力可以更有效率、多產與程序化,但這樣讓勞工個體如同機械裡的小齒輪般的做法常被批評不人性。直到 Taylor 做了一些生產工具與勞工關係的研究,來增進工具與人之間合作互動的效率,才逐漸改善。筆者認為這個研究與改變可視為早期思考使用者體驗概念的先驅。

ford assembly line

 

20世紀半葉,產學界逐漸出現關與人體的研究,並發展出人因與生物工程學。而研究人因最主要的動機是因為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在當時,人體工學專注於設計士兵的裝備與載具,並試圖校準它們。此時在東京地區,有些公司化解講求效率的工業化與傳統工匠精神的衝突,如豐田 (Toyota) 的生產系統,此系統講求生產效率的價值,但同時也視員工為貢獻的關鍵,並不斷改善生產流程。其中一條豐田的企業信條就是”重視任何人”,並讓員工在生產流程中參與解決問題的階段,因此讓員工深深認同自己為企業的一份子。其中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方法:豐田汽車在產線中裝配一種拉繩裝置 Andon Cord,讓員工在發現問題或危機時,可以馬上拉此裝置讓生產線停滯並接受檢查,藉此即時的解決問題,避免問題持續存在。

同樣於20世紀半葉,工業設計師 Henry Dreyfuss 寫了一本名為 ”Designing for People” 的書,它與剛剛提到的豐田生產系統一樣重視 ”人”。Dreyfuss 描述的許多設計方法也被現代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師使用,並藉由這些方法來了解與設計解決使用者的需求。在書中,Dreyfuss 認為設計師設計產品的成功與否在於是不是讓使用者更安全、舒適、易購買、效率或愉悅,若讓產品與使用者產生摩擦即為失敗。

Design for People by Henry Dreyfuss

 

同樣時期,一些有趣的概念也漸漸成形,像是一些小型的學院開始研究現代被稱為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的知識。認知科學結合其他學問的知識,例如人類認知(human cognition)。另外也融入一些如人工與機械智能的概念,認知科學家對此相當有興趣,並期待電腦能發展出心智能力來服務人類。

cognitive science

 

在早期電腦產業裡,許多被採納的設計皆來自於帕羅奧多研究中心(PARC),它是全錄公司(Xerox)在1970年代所設立的,且關注於探索工作場所可應用的科技創新。在七零年代中期 PARC 所產出的使用者介面與互動之常規至今仍被使用,如圖型化介面、滑鼠、點鎮圖等。舉個例子,PARC 研究的結果與產出深深的影響了蘋果麥金塔電腦的設計(首台以圖型使用者介面來操作的商業電腦)。

parc_logo_square

 

使用者體驗這個術語大概是認知心理學家 Donald Norman 在 1990 年早期所提出,當時 Norman 正在蘋果進行傳統的人機介面研究,不過 Norman 卻以使用者體驗的觀點來詮釋與探討,甚至 Norman 可能是第一位以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做為名片職稱的人。但事實上, Norman 最初的背景為認知心理學專家,不過他專注研究與寫作有關產品體驗的議題,其中也包含科技產品。這使的 Norman 成為這個新興領域的大師,且激勵了產官學界對產品及服務不同的靈感與思考方向。根據他所述“我創造這個名詞是因為我認為人機介面和使用性討論的議題過於狹隘,我想要以全面的觀點來看工業設計、視覺設計、使用者介面、心理學與互動等。而這系統性的觀點一切都以人們的體驗為中心”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Donald A. Normand

 

1980 年代個人電腦使用者激增與 1990 年代網路的發展等趨勢,產學界漸漸發展出人機互動 (HCI) 的理論與方法,並以圖形化介面 (GUI) 、認知科學 (cognitive science) 與設計的知識為此學門之基礎。此外,因使用者數量激增,產學界迫切的想要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並改進使用的效率,HCI 理論中的使用性測試以及互動設計模式即是常被應用的方法,同時也被視為使用者體驗發展的源頭。1990 年代晚期網路產業蓬勃發展,造就了許多新的職業,例如網頁設計師、互動設計師和資訊架師等。然而,隨著設計師們深耕於使用者體驗領域,也逐漸發展出更深入的概念與方法。至今,使用者體驗領域仍發展的相當快速,甚至在學界也成立相關學門,培養專業的人才。

本篇翻譯於 Where UX Comes From,作者為 UX Booth 編輯群 August 8th, 2013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