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經驗由生活細節做起(上)

最近到了日本慢遊,住進日本當地社區,與房東(日本人)相處了一陣子。就在這段期間裡,小編仔細觀察了日本人的生活、設計、態度等,許多點點滴滴地生活細節都讓我十分驚豔!因此今天就在設計大舌頭與你們分享吧!

在看文章時,先看看這篇日本没有用户体验——从日本的生活品质看设计

資源回收

在日本,資源回收是全民運動,家家戶戶都有分類的習慣且分類的很確實。下圖是我在網路上找的分類表,大致分成可回收(紙)、可燃、不可燃、大型垃圾。詳細說明可以參考日本人细致的垃圾分类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pemzg38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pemzg38

 

其中小編特別要把寶特瓶回收這項抽出來細說;

寶特瓶回收的標準就是要把蓋子與瓶身分離,瓶身的包裝紙也要撕掉(蓋子與包裝紙都必須另外回收)。其實台灣寶特瓶回收也是一樣,蓋子、包裝紙都必須與瓶身分開,但…,為何大家都做不好?問題除了教育以外,另一個就是包裝細節設計出了問題

你是否在回收寶特瓶時,曾經努力地想把瓶身與包裝紙分開,但實在是不好撕開,即使包裝上已經有預留撕開的虛線。由於挫折的經驗,促使大家不再願意撕開包裝紙後再回收,而是隨手直接丟進寶特瓶的回收桶。

包裝細節 - 1(箭頭)
包裝細節 – 1(箭頭)

 

包裝細節 - 2(虛線)
包裝細節 – 2(虛線)

 

包裝細節 - 3(可由瓶底撕開)
包裝細節 – 3(可由瓶底撕開)

 

另外的一款包裝(礦泉水)屬於半身式,則有另一種設計:

三角形記號
三角形記號

 

輕輕即可剝開
輕輕即可剝開

 

不需費力就可把包裝完全撕開
不需費力就可把包裝完全撕開

 

如果政府、廠商有意願要把資源回收做好,除了教育人民外,包裝也要有相對應的 guideline,如此一來,民眾的配合度會更高!

 

吐司包裝

為了融入日本生活,去逛逛超市也是很正常的事。突然架上麵包的味道吸引了我(餓),結果發現吐司包裝上多了一個莫名的數字,心裡開始猜測其意義:營養等級?系列口味?保存天數?你們猜猜看,這數字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生活細節

生活細節

生活細節

 

我想大家應該都猜到了,沒錯,就是吐司的數量。其實這幾款吐司的價格都是一樣的,差別只在切割的數量。小編覺得這小小數字的呈現還滿貼心的,可以輕鬆、遠遠地就可以清楚知道資訊,消費者拿了就可以快速往其他地方挑選其他商品,加快購物流程,是不是很貼心啊!

 

電梯按鈕

這部分並非整個日本的電梯按鈕設計都是這樣,但是整體而言,他們對於無障礙空間的設計,真的是無所不在!

這個電梯按鈕我會特別提到的原因是按鈕數字凸出的設計,總覺得很多電梯按鈕雖然有做點字系統輔助視障者,但都是呈現在按鈕以外的區域,也許是潛規則,但是用起來就是有那麼一點不直覺。

目前有太多電梯因為無障礙空間而硬把點字系統加上去,使用上好不好用就不管了,這實在讓人覺得虎頭蛇尾,做設計做一半的感覺。

最常見的點字系統佈局(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l8u5mkx)
最常見的點字系統佈局(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l8u5mkx)

 

按鈕上的數字是立體的
按鈕上的數字是立體的

 

這個電梯按鈕的點字雖然也是在按鈕區域外,但按鈕上的數字是凸的,可以很直覺得感覺到(我個人覺得文字如果不是太複雜,可以用凸的方式呈現即可,如:數字,複雜的文字再用點字系統即可)。

 

電視介面

切換電視台時,畫面底下都會出現一片大面積的電視台資訊,停留約 5 秒,有時會擋到精彩的畫面或是重要資訊,不知道你們是否遇過這困擾呢?當我打開電視時,突然覺得我的困擾都解決了!

生活細節

生活細節

大家有看清楚嗎?沒錯,日本電視把電視台資訊呈現在畫面的上方且小小的一條 bar,對於視覺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因此使用者不再對這電視台資訊感到挫折,使用上的愉悅經驗也因此增加。

 

施工中的護欄

以下兩張圖是在台灣路邊常常看得到的施工情景,其中安全護欄由於功能性的關係,外觀停留在警示、隔離的階段,但也因此影響到了整體市容。

台灣典型施工護欄 - 1
台灣典型施工護欄 – 1

 

台灣典型施工護欄 - 2
台灣典型施工護欄 – 2

 

如果護欄稍微加入一點設計元素、幽默感呢?當然,有人會質疑安全性,那如果反向思考:假設全民教育的素質有一定的水平,那麼看到相關的號誌或情形,自然會遵守、小心。(所以設計 <=> 教育 是相關聯的

可愛的護欄
可愛的護欄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n5pn37k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n5pn37k

 

本文章所屬設計大舌頭與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煩請通知

訂閱設計大舌頭

隨時關注第一手 UX、UI、科技、設計新知

Facebook
LinkedIn
Telegram
Twitter